谁共溪边沆瀣杯,惊鱼不睡棹歌来。
风生蘋末无多子,更待冰轮作伴回。
谁共溪边沆瀣杯,惊鱼不睡棹歌来。
风生蘋末无多子,更待冰轮作伴回。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傍晚在溪边纳凉的情景,充满了宁静与和谐之美。
首句“谁共溪边沆瀣杯”,以设问的方式引出画面,仿佛在询问与谁一同享受这清凉的溪水和夜间的露水。这里的“沆瀣杯”借用了古人饮酒时的器具,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次句“惊鱼不睡棹歌来”,描述了诗人划船归来时,惊扰了水中鱼儿,却并未影响到他们悠然自得的生活。这里通过“不睡”二字,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满足,同时也表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
第三句“风生蘋末无多子”,进一步描绘了夜晚微风吹过水面,轻轻拂过芦苇梢头的景象。这里的“无多子”既指芦苇稀疏,也暗含了诗人对生活简朴、淡泊名利的追求。
最后一句“更待冰轮作伴回”,以月亮(冰轮)作为归途的伴侣,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月光下的溪流与归舟,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卷,让人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宁静与和谐。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溪边纳凉晚归小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赞美,以及对内心宁静生活的向往。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富有诗意,体现了宋代文人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审美情趣。
画龙天下称所翁,秃笔光照骊珠宫。
长廊白日走云气,大厦六月生寒风。
兴来一饮酒一石,手提玄兔追霹雳。
涨天烟雾晴不收,头角峥嵘出墙壁。
全形具体得者稀,今日海边亲见之。
满堂火燄动鳞甲,倒挟海水空中飞。
凌风直上九天去,天下苍生望甘雨。
太平天子居九重,黍稷穰穰千万古。
大麦收割蚤,二麦收割迟。
带青摘穗不候熟,老稚藉此聊充饥。
去年夏旱秋又水,谷麦无收民受馁。
今年种麦十二三,纵有收成无积累。
了却官租馀几何,女嫁男婚债负多。
公私用度皆仰给,可喜时清无重科。
有司牧民当体此,爱养苍生如赤子。
庶令禄位保始终,更有清名播青史。
剥民肥已天地知,国法昭昭不尔私。
琴堂公暇垂帘坐,请诵老夫收麦诗。
抛尽明珠,听乍歇吴歌,碧天无际。花开并蒂。
正白雨才过,红妆如洗。
似此织就云裳,隔重重烟水。
鸾镜底、玉立亭亭,鸳鸯料谙情味。
皎皎不染污泥,试凌波刬袜,香尘微起。银塘月坠。
料此际、仅许个侬双倚。
为问一捻冰魂,者夜凉知未。
但剩有、宛转情丝,缠绵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