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窗穿竹住还移,万类俱闲始见伊。
难把寸光藏暗室,自持孤影助明时。
空庭散逐金风起,乱叶争投玉露垂。
后代儒生懒收拾,夜深飞过读书帷。
透窗穿竹住还移,万类俱闲始见伊。
难把寸光藏暗室,自持孤影助明时。
空庭散逐金风起,乱叶争投玉露垂。
后代儒生懒收拾,夜深飞过读书帷。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夜晚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月光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透窗穿竹住还移"中,月光如同流水般穿过窗棂与竹影,在墙上投下斑驳陆离的光斑,营造出一种动静结合的意境。
"万类俱闲始见伊"则表达了在这宁静之时,万物皆息,唯有月光显得格外清晰。"难把寸光藏暗室"一句,通过对比手法强调了月光的珍贵与难以囚禁,它如同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明亮。
接下来的"自持孤影助明时"则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他借由月光之美,自我安慰,寻找精神上的寄托。这不仅体现了诗人的情感态度,也反映出古代文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与依赖。
"空庭散逐金风起"描绘了一幅秋夜景象,月光下,落叶随风飘散,而"乱叶争投玉露垂"则表现了大自然中生机勃勃的一面,即便是在深夜,也有生命力在悄然展现。
最后两句"后代儒生懒收拾,夜深飞过读书帷"透露出一种时代的悲凉与诗人的无奈。古代学者虽勤于治学,但也常感到世事无常,知识如落叶般难以完全掌握。而在夜深人静时分,他们或许会感慨万千,借读书来逃避现实的喧嚣。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月光与自然界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和知识的深刻反思。
一切音声相,是人听以耳。
我圜通大士,唯以眼而听。
非特以眼听,六根互为用。
当其互用时,根境不相杂。
譬如帝珠网,交光相融摄。
即此融摄相,各各住自位。
以此三昧力,普施于一切。
俾不离声色,透出声色海。
眼处若闻声,耳处得解脱。
共證十方空,同名观自在。
我作如是赞,定招妄语罪。
既招妄语罪,画者亦是妄。
画者既是妄,此相非真实。
于非真实处,此相常现前。
应作如是观,是真法供养。
上人学苦空,百念已灰冷。
剑头唯一吷,焦谷无新颖。
胡为逐吾辈,文字争蔚炳?
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
退之论草书,万事未尝屏。
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
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
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
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
成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
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