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雨我掩耳,有雨我不闻。
我岂妄人耶,心手自纷纭。
老人登斯亭,听否了不分。
前山忽震雷,后山堆白云。
无雨我掩耳,有雨我不闻。
我岂妄人耶,心手自纷纭。
老人登斯亭,听否了不分。
前山忽震雷,后山堆白云。
这首诗《书听雨亭呈元老》由宋代诗人许景衡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听雨亭中独特的听雨体验与心境变化。
首句“无雨我掩耳,有雨我不闻”以夸张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雨声的特殊感知。在没有下雨时,他甚至会捂住耳朵,仿佛在逃避雨声;而当雨声响起时,他却似乎听而不闻,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这种矛盾的处理方式,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独特感受,也暗示了其内心世界的复杂性。
接下来的“我岂妄人耶,心手自纷纭”两句,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思考。他自问是否是一个虚妄之人,因为他的行为和感受似乎与常人不同。这里的“心手纷纭”,既指思想的波动,也可能是行动上的犹豫不决,反映了诗人面对自然现象时内心的矛盾与自我审视。
“老人登斯亭,听否了不分”则将视角转向了时间的流逝与个人的成长。作为“老人”,诗人或许已经经历了许多人生的起伏,对于外界的刺激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敏感。在这里,“听否了不分”可能意味着他已经达到了一种超脱的状态,无论是听还是不听,都已无所谓,体现了对生命体验的深刻理解与接纳。
最后,“前山忽震雷,后山堆白云”描绘了一幅动态的自然景象。雷声从前方的山头传来,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雨,而后方的山峦则被堆积的白云覆盖,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景象不仅增添了诗歌的意境美,也象征着自然界中对立统一、瞬息万变的特点,与诗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性相呼应。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听雨体验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自我以及时间的深刻思考,以及在复杂情感与外界环境之间寻求平衡的努力。
一痕蛾岫迎人笑,鳞鳞绣漪摇碧。
水面风皴,云头雨洗,此际尘襟都涤。蘼芜一色。
猛触起幽怀,殢人追忆。
湖畔桥边,那年何处记同立。于今重认旧迹。
是同行过此,徘徊痴觅。
梦里家山,望中云树,两地离愁应积。关河目极。
只方寸柔丝,往来难隔,待寄相思。绿波双鲤缺。
掩面悲啼,谁忍见、这般情况。
分明是、琵琶塞外,明妃马上。
楚峡哀猿惊断续,长空过雁同凄怅。
较寻常、话别更酸心,堪惆怅。云封树,波平港。
临歧咽,回头望。看斜晖低照,野花寒放。
百里天遥离梦绕,一帆风起轻舟荡。
叹当年、我亦个中人,重思想。
江乡无暑,爱凉风吹到,卖瓜棚下。
十顷青秧环草阁,一带槐阴如画。
荻港观鱼,菱塘放鸭,处处堪消夏。
碧天雨过,泉声万斛如泻。
日长瀹茗披图,倦时高卧,檐角斜阳挂。
推枕荷香新睡起,闲听渔樵清话。
纸上兴亡,人间荣辱,静里寻思怕。
奔驰驹隙,红尘多少车马。
钗闪银屏,帘垂碧月,填就新词铜虎。
黄绢深惭,朱唇轻啭,消得佳人含吐。
细味幽兰香气,偏识郎心苦。郎无误。
有萧娘,殷勤堪顾。红烛下、一字敲来宫谱。
拂拂堕梁尘,听袅袅、歌喉如缕。
笑问知音,闺阁外、可曾相许。
倩浮白、千杯领取,清商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