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付公论,履道有神明。
世感朝云灭,心归春草生。
走沙迎故吏,啼树候残莺。
试问馀年事,湖山无尽情。
平生付公论,履道有神明。
世感朝云灭,心归春草生。
走沙迎故吏,啼树候残莺。
试问馀年事,湖山无尽情。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张琦(君玉)所作的《杨光禄致仕归乡》。诗中通过描绘杨光禄归乡的情景,展现了其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向往。
首句“平生付公论,履道有神明”,表达了杨光禄一生的追求和信念,他将自己的一生交付于公正的舆论评判,坚信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的指引。这体现了他对道德和公正的坚守。
接着,“世感朝云灭,心归春草生”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世事的变迁比作朝云的消散,而内心则如同春草般重新生长,寓意着在经历世事沧桑后,内心依然保持生机与希望。这种转变象征着杨光禄在归乡后的内心平静与重生。
“走沙迎故吏,啼树候残莺”描绘了杨光禄归乡途中与老朋友重逢的场景,以及等待着归巢的鸟儿的情景。这一画面充满了温馨与和谐,表现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以及自然界的和谐之美。
最后,“试问馀年事,湖山无尽情”表达了杨光禄对于未来的期待与憧憬。他询问着余生的岁月,但心中却对湖光山色的美景充满了无限的热爱与不舍。这不仅体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也暗示了他愿意在宁静的山水间度过余生的愿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杨光禄归乡时的心境变化,以及他对自然、友情和生活的深刻感悟,是一首富有情感深度和哲理思考的作品。
北风吹南海,海日黯不开。
因风缅伊人,悽然伤我怀。
长途骋芳辙,胡为中道乖。
偃蹇青云上,而独沉冥栖。
岂无双干将,切玉犹比泥。
愧与铅刀竞,龙气本难谐。
纷予树兰蕙,畦径幸不迷。
所嗟各异路,古意谁共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