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初闻寇,诸人早出师。
焚烧宁太广,收剿已无遗。
斧钺何曾钝,雷霆岂肯迟。
迁延非决策,那得更狐疑。
昔日初闻寇,诸人早出师。
焚烧宁太广,收剿已无遗。
斧钺何曾钝,雷霆岂肯迟。
迁延非决策,那得更狐疑。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军事行动对抗叛乱的景象,通过“昔日初闻寇”开篇,迅速地展现了对敌人的反应和战斗的紧迫感。"诸人早出师"表明的是军队迅速集结并出发去对付敌人的决心与速度。
随后,“焚烧宁太广”一句,则用了强烈的手法来形容战争的残酷,"收剿已无遗"则表现了战斗结束后的彻底清扫,没有留下任何敌人的踪迹。
诗人通过“斧钺何曾钝,雷霆岂肯迟”两句,借用斧钺和雷霆来比喻军事行动的锐利和迅猛,强调了决断和效率,这里的意象十分生动。
而最后,“迁延非决策,那得更狐疑”则是对那些犹豫不决、拖延时间的人的批评,表达了诗人对于决策必须果敢迅速的态度。
整首诗语言简洁有力,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描绘和军事行动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关注以及对国家安危的担忧。同时,也反映出宋末元初社会动荡、战乱频发的背景。
香梢匀蕊先回暖,点点胭脂轻衬。
红苞隐映疏篁,红翠相间。
方瑞雪乍晴时,爱日初添线。
五云楼上遥看,似睹溪边,仙子妆面。堪羡。
影转玉枝斜,艳拂朝霞浅。
就中妖娆,独得芬芳,偏教容易琼苑。
闻又报一阳时,不似莺声唤。
肯与梅脸争春,靓笑群芳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