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黄莺儿》
《黄莺儿》全文
唐 / 无名氏   形式: 词  词牌: 黄莺儿

香梢匀蕊先回暖,点点胭脂轻衬。

红苞隐映疏篁,红翠相间。

方瑞雪乍晴时,爱日初添线。

五云楼上遥看,似睹溪边,仙子妆面。堪羡。

影转玉枝斜,艳拂朝霞浅。

就中妖娆,独得芬芳,偏教容易琼苑。

闻又报一阳时,不似莺声唤。

肯与梅脸争春,靓笑群芳晚。

(0)
注释
香梢:花梢。
匀蕊:均匀的花蕊。
胭脂:红色的颜料或比喻花瓣的色彩。
红苞:红色的花苞。
疏篁:稀疏的竹林。
方:正。
瑞雪:吉祥的雪。
乍晴:刚刚放晴。
爱日:温暖的阳光。
添线:增添光辉。
五云楼:传说中的仙人居所。
溪边:水边。
仙子妆面:仙女般的容貌。
影转:影子移动。
玉枝:洁白如玉的树枝。
艳拂:鲜艳的色彩拂过。
朝霞浅:清晨的淡霞光。
妖娆:娇媚。
琼苑:仙境般的园林。
一阳时:阳气上升的时候。
莺声:黄莺的叫声。
梅脸:梅花的色泽。
群芳晚:群花凋零的傍晚。
翻译
花梢上的花朵蕊心最先感受到温暖,一点点的胭脂轻轻点缀。
红苞在稀疏的竹林中若隐若现,红色与翠绿交织在一起。
正当瑞雪初晴之际,阳光开始增添温暖。
从五云楼远远望去,仿佛看见溪边仙女的妆容,令人赞叹。
花影在玉枝上摇曳,鲜艳的颜色映照着清晨的霞光。
其中最娇媚的,独自散发着芬芳,轻易就能进入仙境般的园林。
听说阳气又开始上升,不像黄莺的叫声唤醒春天。
它不愿与梅花争春,反而在群芳凋零的傍晚展现出最美的笑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花前景象,通过对比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黄莺儿花卉的独特之美。诗人以精致的笔触勾勒出花朵的形态与色泽,以及它们在阳光下的变化。

“香梢匀蕊先回暖,点点胭脂轻衬。”这里用“香梢”指代花枝,用“匀蕊”形容花瓣均匀,“先回暖”暗示春日温煦之气已悄然至,而“点点胭脂轻衬”则精确地描绘了黄莺儿细小而鲜艳的色泽,仿佛轻轻铺展在花瓣上。

“红苞隐映疏篁,红翠相间。”此句中,“红苞”指的是尚未完全开放的花蕾,而“隐映”则形容它们被叶片所遮掩,“疏篁”指的是稀疏的枝条和繁密的叶丛之间的空隙,通过这些细节,我们可以感受到黄莺儿生长在茂密的枝叶间。

“方瑞雪乍晴时,爱日初添线。”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时光流转的喜悦,“方瑞”指的是刚刚开始的美好景象,“雪乍晴”则是形容细雨初歇,阳光透过云层洒落,给大地带来生机与温暖。

“五云楼上遥看,似睹溪边,仙子妆面。”诗人在高楼之上远眺,看到的景象宛如仙境,“溪边”则是黄莺儿生长的地方,而“仙子妆面”则形容其美丽得犹如天界仙女的妆容。

“堪羡。”这个字表达了诗人对黄莺儿之美的赞叹和向往。

接下来的几句:“影转玉枝斜,艳拂朝霞浅。就中妖娆,独得芬芳,偏教容易琼苑。”则继续描绘黄莺儿在清晨阳光下的姿态,用“影转”形容其随着枝条的摆动而轻柔地摇曳,而“艳拂朝霞浅”则表现了花朵在朝霞中更加鲜明夺目的色彩。

最后几句:“闻又报一阳时,不似莺声唤。肯与梅脸争春,靓笑群芳晚。”诗人通过对黄莺儿和梅花的比较,表达了黄莺儿在春日之争中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这里的“一阳时”指的是初春时节,“不似莺声唤”则是说黄莺儿的美丽并非仅靠声音来吸引,而是通过其自身的芬芳和姿色;“肯与梅脸争春”表现了诗人对黄莺儿在众花之中能展现出独特风采的赞赏。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观察力和艺术技巧,而且还传达了一种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情感。

作者介绍

无名氏
朝代:未知

猜你喜欢

柳枝词咏篙水溅妓衣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0)

君房下第归至

在在有芳草,处处有青山。
君去与之去,君还与之还。
燕台空骏骨,汉宫摈朱颜。
自古有如此,沉冥且闭关。

(0)

薄暮步溪上见茅舍前桃花盛开

娇靥枝枝破浅红,暮寒无语向春风。
谁来花底多情立,白发如丝一病翁。

(0)

槜李道中二首

卧龙山下听吟松,细雨清明似梦中。
柳荫朱栏三百尺,渴乌犹自泣春风。

(0)

薄幸·眼波横秀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

(0)

赠孤山道士二首

九霄象简手中擎,岂是闲人爱列卿。
洞里石田春漠漠,有田多与种黄精。

(0)
诗词分类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诗人
李攀龙 宋褧 陈宝琛 高启 李昌祺 赵抃 韦骧 白玉蟾 赵熙 洪咨夔 李曾伯 王绂 赵孟頫 杜牧 黄遵宪 曹植 魏了翁 王禹偁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