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林秋一片,刺棹月同弯。
水意云清切,游踪鹤往还。
细风醒鸟语,奇石寿松颜。
籍草相扶去,寻僧伴暮山。
开林秋一片,刺棹月同弯。
水意云清切,游踪鹤往还。
细风醒鸟语,奇石寿松颜。
籍草相扶去,寻僧伴暮山。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放鹤亭中傍晚时分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宁静与自然之美。首句“开林秋一片”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秋天树林被打开的景象,仿佛是大自然的一次精心布置,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秋日林间的清新画面。
接着,“刺棹月同弯”一句,通过“刺棹”这一动作,生动地展现了划船的情景,同时将月亮的形状巧妙地融入其中,形成了一种和谐统一的画面感。这样的描写不仅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悠然。
“水意云清切,游踪鹤往还”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宁静的氛围。水面上的云彩显得格外清澈,仿佛与天空融为一体;而远处鹤的飞翔与来去,既增添了画面的动态美,也象征着自由与超脱。这里,诗人通过自然界的元素,表达了对自由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细风醒鸟语,奇石寿松颜”则将视角转向更为细腻的自然细节。微风吹过,唤醒了鸟儿的歌唱,这歌声与自然界的其他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动听的自然之歌。而“奇石寿松颜”则描绘了一幅岩石与古松并存的画面,松树的苍翠与岩石的坚硬相互映衬,赋予了整个场景以生命力和长久的意味。
最后,“籍草相扶去,寻僧伴暮山”两句,表达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以及对精神寄托的追求。在草地上坐下,与自然共处,寻找僧侣相伴,似乎是在寻求心灵的慰藉与智慧的启迪。这样的结尾,不仅深化了主题,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让人感受到一种深邃而又平和的情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自然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对内心世界的探索,是一首充满哲思与情感的佳作。
华阳道士南游归,手中半卷青萝衣。
自言逋客持赠我,乃是钱塘丁翰之。
连江大抵多奇岫,独话君家最奇秀。
盘烧天竺春笋肥,琴倚洞庭秋石瘦。
草堂暗引龙泓溜,老树根株若蹲兽。
霜浓果熟未容收,往往儿童杂猿狖。
去岁猖狂有黄寇,官军解散无人斗。
满城奔迸翰之闲,只把枯松塞圭窦。
前度相逢正卖文,一钱不直虚云云。
今来利作采樵客,可以抛身麋鹿群。
丁隐君,丁隐君,叩头且莫变名氏,即日更寻丁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