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将寒调触诗情,旋见微澌入砚生。
霜月满庭人暂起,汀洲半夜雁初惊。
三秋每为仙题想,一日多因累句倾。
千里建康衰草外,含毫谁是忆昭明。
各将寒调触诗情,旋见微澌入砚生。
霜月满庭人暂起,汀洲半夜雁初惊。
三秋每为仙题想,一日多因累句倾。
千里建康衰草外,含毫谁是忆昭明。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夜书房中的静谧氛围,诗人在月光下提笔作文,充满了对古人的怀念和自我修养的沉思。"各将寒调触诗情"一句,通过对自然界的感受,激发起诗意和情感;"旋见微澌入砚生"则描绘着墨水在砚台中缓缓流淌的情景。
霜月之下,诗人被夜寒唤醒,庭院内静谧而清冷。"汀洲半夜雁初惊"一句,通过对鸟儿半夜飞起的描写,传达了夜深人静时分外的寂寞和惊讶。
"三秋每为仙题想,一日多因累句倾"表明诗人常常在秋天思索着仙境之事,每逢佳节,就会因为诗词的积累而心情激荡。这里的“三秋”可能指的是一年中的三个季节,也暗示了时间的流转和诗人的不停创作。
最后两句"千里建康衰草外,含毫谁是忆昭明"则将视野拉远至千里的古都建康(今南京),在荒废的草木之中寻觅着对历史人物昭明皇帝的怀念。"含毫"二字,意味着诗人手握笔端,沉浸于往昔的思绪之中。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远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在寒夜中的创作状态,以及他对历史、自然和个人修养的深刻感悟。
西林野老头皓白,饮泪灯前对孤客。
昔年曾过君家门,君时有子仍有孙。
奔走星缠不停毂,昔叹人生如转烛。
掌中已失月明珠,目下谁怜汗血驹。
少年风光那可想,西麓田畴日应往。
荒园种豆苗不生,白首驱牛犁不行。
日暮凉霜拂高树,桂花门前隳如雨。
世事悠悠莫怨嗟,得钱还醉黄翁家。
鹧鸪啼,声钩辀,空林积雨寒萧索。
黄茅岭上几人行,绿树村南万花落。
鹧鸪啼,声格磔,谁使霸陵游,翻成夜郎别。
惆怅偏伤行路心,苦道行人行不得。
昨忆王门闻曙鸡,今朝愁听鹧鸪啼。
驿楼宫树曾不悟,旅舍邮亭应始知。
鹧鸪啼,草凄凄。长淮路,去弗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