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风淡荡春将半,倚栏忽听莺声乱。
隔竹绵蛮别样啼,绕林睍睆相呼唤。
相唤相呼不住声,声声偏动冶游情。
王孙载酒青楼醉,美女寻芳紫陌行。
青楼紫陌春风遍,一种娇声千万变。
彷佛秦筝出谷闻,依稀羌笛随风啭。
秦筝羌笛韵悠扬,几处欢娱几断肠。
闺中少妇悲征戍,路上行人忆故乡。
故乡渺何许,莺声何太苦。
征戍隔辽阳,闻莺空自伤。
莺来莺去自年年,听此啼声倍可怜。
百年愁鬓声中改,九十春光舌上迁。
莫叹韶华如转毂,爱莺且赋听莺曲。
但得长闻柳外声,何辞频进杯中醁。
条风淡荡春将半,倚栏忽听莺声乱。
隔竹绵蛮别样啼,绕林睍睆相呼唤。
相唤相呼不住声,声声偏动冶游情。
王孙载酒青楼醉,美女寻芳紫陌行。
青楼紫陌春风遍,一种娇声千万变。
彷佛秦筝出谷闻,依稀羌笛随风啭。
秦筝羌笛韵悠扬,几处欢娱几断肠。
闺中少妇悲征戍,路上行人忆故乡。
故乡渺何许,莺声何太苦。
征戍隔辽阳,闻莺空自伤。
莺来莺去自年年,听此啼声倍可怜。
百年愁鬓声中改,九十春光舌上迁。
莫叹韶华如转毂,爱莺且赋听莺曲。
但得长闻柳外声,何辞频进杯中醁。
这首《听莺曲》由明代诗人徐熥所作,描绘了春天里莺鸟鸣叫的生动场景,以及它对不同人群情感的影响。
首句“条风淡荡春将半”,以轻柔的春风预示着春天的一半时光已经过去,营造出一种淡淡的春意氛围。接着,“倚栏忽听莺声乱”一句,通过主人公倚靠栏杆时突然听到的莺鸟叫声,引出了莺鸟的主体形象。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细腻地描写了莺鸟的啼鸣,既有隔着竹林的绵蛮之音,又有绕林间的睍睆呼唤,展现了莺鸟啼声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些声音不仅触动了游人的欢愉之情,也引发了王孙载酒、美女寻芳的景象,描绘了一幅春日游赏的热闹画面。
随后,诗人巧妙地将自然界的莺声与人类的情感联系起来,通过秦筝和羌笛的比喻,进一步深化了莺声对人们情感的影响。无论是秦筝的悠扬还是羌笛的婉转,都与莺声交织在一起,激发了不同人物的复杂情绪——从青楼的欢宴到紫陌的寻芳,再到闺中少妇的忧愁和路上行人的思乡之情。
最后,诗人以“故乡渺何许,莺声何太苦”收尾,将对故乡的思念与莺声的哀怨相结合,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怀念。同时,通过“征戍隔辽阳,闻莺空自伤”的诗句,点明了战争与离散的主题,增加了诗歌的深度和情感的层次。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莺鸟啼声在不同情境下的情感投射,既描绘了自然之美,又触及了人性之深,是一首富有感染力和深刻内涵的佳作。
桃花结子杏花落,蛱蝶飞来绕新绿。
胭脂如醉春意浓,嫣然一笑桃杏俗。
蔷薇之露不涴衣,玉颊彷佛生頩姿。
无双国色自爱惜,描貌安用诗人诗。
雨湿东风三月尾,夜寒烧烛照花睡。
索花劝饮乾百壶,美人羞死颦眉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