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敬不敬谓之悖,当正不正谓之谀。
是中适莫俱难著,意态微生已觉疏。
当敬不敬谓之悖,当正不正谓之谀。
是中适莫俱难著,意态微生已觉疏。
这首诗出自北宋时期的词人杨简之手,名为《偶作·其二十》。诗中蕴含深邃哲理,通过对“敬”与“不敬”,“正”与“不正”的辨析,探讨了人心与行为的一致性问题。
首句“当敬不敬谓之悖,当正不正谓之谀”表明了诗人的观点:真正的尊敬是内心的真诚体现,而非外在的形式礼节;同样,正确的判断也应基于事实本身,而不是偏听片面之言。这里,“悖”与“谀”都是指不当、错误的态度。
接下来的两句“是中适莫俱难著,意态微生已觉疏”,则进一步阐述了这种内外一致性的困难性和微妙性。“是中适”即是那种既不过分也不过于简约的完美状态,而“莫俱难著”则表明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非易事,需要细心体会。最后,“意态微生已觉疏”显示了诗人对这种境界的感受和洞察,尽管是微妙的情感变化,但已经能够意识到它的存在以及它所带来的隔阂感。
整首词通过对敬与不敬、正与不正的思考,以及对于内心真实感受的捕捉,展现了诗人深入人心的观察和对人性复杂性的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