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风急。芭蕉细雨声声滴。声声滴。
半床针绣,一灯明灭。良人远在黔天隔。
溪山叠叠愁云湿。愁云湿。鱼书沉杳,雁鸿遥绝。
凉风急。芭蕉细雨声声滴。声声滴。
半床针绣,一灯明灭。良人远在黔天隔。
溪山叠叠愁云湿。愁云湿。鱼书沉杳,雁鸿遥绝。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对远方良人的思念之情。开篇“凉风急。芭蕉细雨声声滴。”以秋夜的凉风和细雨中的芭蕉声渲染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为全词的情感基调定下了悲切的基调。
“声声滴。半床针绣,一灯明灭。”进一步深化这种情感,通过描述主人公在昏暗灯光下独自绣着半床被褥的情景,表现了她内心的孤独与等待的煎熬。明灭的灯火象征着希望与绝望的交替,暗示了主人公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良人远在黔天隔。”直接点明了主人公思念的对象远在他乡,两人相隔千山万水,无法相见,这种空间上的距离加剧了情感的痛苦。
“溪山叠叠愁云湿。”将视线转向自然景观,溪流蜿蜒,山峦重叠,愁云笼罩,不仅描绘了外在环境的阴郁,也映射了主人公内心的愁绪。愁云“湿”字,生动地表达了愁绪的沉重与难以排遣。
“鱼书沉杳,雁鸿遥绝。”最后两句运用了“鱼书”(古代传递消息的一种方式)和“雁鸿”(大雁和鸿雁,古人常借以表达思乡之情或传递消息)的意象,进一步强调了主人公与良人之间的通信困难,以及思念之深。鱼书的“沉杳”和雁鸿的“遥绝”,都暗示了两人之间沟通的断绝和思念的无望。
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主人公在秋夜中对远方良人的深切思念和内心的孤独与哀愁,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