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倚苍崖古,僧閒昼掩扉。
晓云辞岭去,夕鸟占林归。
悟理观幡动,临风想锡飞。
寄怀玄观外,更觉此生微。
寺倚苍崖古,僧閒昼掩扉。
晓云辞岭去,夕鸟占林归。
悟理观幡动,临风想锡飞。
寄怀玄观外,更觉此生微。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寺庙生活图景,通过对自然界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无常和个人的渺小感慨。
"寺倚苍崖古"一句,设置了全诗的意境,一个依傍在苍翠岩石之上的古老寺庙。紧接着的"僧閒昼掩扉"则描绘出寺内僧人的平静生活,他们在白天将门扉关闭,以求心灵的宁静。
"晓云辞岭去,夕鸟占林归"两句,更深化了自然界与寺庙生活的和谐共生。晨曦中云雾消散离别着山岭,而傍晚时分,鸟儿返回它们的栖息之地。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轮回。
"悟理观幡动,临风想锡飞"两句,则转向内心世界。诗人似乎在观察到幡(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幡或者是旗帜)的飘动,从中领悟了某种道理。而当他站在风中,心中又浮现出锡器(可能是古代的飞翔工具,如风筝之类)飞翔的意象,这或许暗示着诗人对于自由和超脱尘世的向往。
最后两句"寄怀玄观外,更觉此生微"则表达了诗人的深沉感慨。他将自己的情怀寄托于那远在寺庙之外的玄妙世界,而这种超然物外的情操,让他更加体会到人生的渺小和短暂。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静谧寺庙生活和自然美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时间和自我位置的深刻思考。
天中风土暖,麦收常早时。春膏向?沾,近况曾未知。
忽接方伯奏,大慰悬望思。
入夏雨既佳,丰秋定可期。
因恐贱伤农,仓贮亦借资。
官籴筹补足,贾涌即罢之。
居奇更预防,擘画皆合宜。
皇州春如豫,迩来望云霓。
数日虽可待,一时难置怀。
愁中聊因慰,慰远愁近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