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又和八首·其三》
《又和八首·其三》全文
宋 / 刘克庄   形式: 七言律诗

白首还乡铁铸关,云泥不复计飞蟠。

原田高下雨三日,庵屋中分云半间。

麻麦芃芃回秀色,茅柴薄薄暂酡颜。

若非铃閤诗筒至,身在华胥的未还。

(0)
注释
白首:形容年老。
铁铸关:坚固如铁的关隘,比喻难以逾越的困境。
云泥:比喻高低贵贱,此处指世俗社会。
飞蟠:飞翔盘旋。
原田:田野。
雨三日:连续下三天雨。
庵屋:简陋的小屋。
云半间:指小屋上方仅存的一半天空。
芃芃:茂盛的样子。
秀色:美丽的景色。
薄薄:稀疏的样子。
酡颜:微醉或泛红的脸色。
铃閤:古代官府传达命令的铃铛。
诗筒:古代传递书信的竹筒。
华胥:传说中的理想世界。
翻译
年迈归乡如铁铸的关隘,再也不愿飞翔于世俗的云端和泥地。
田野上空连降三天大雨,小庵屋内只留下半边天空的云彩。
麻麦茂盛,恢复了生机,茅柴稀疏,短暂地染上了红晕。
如果不是诗筒和铃铛带来的讯息,我恐怕还在那梦境般的华胥国中徘徊。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归乡者的心境与景象,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怀旧和平静的生活态度。首句“白首还乡铁铸关”,设定了一个时间跨度,从青年到白发,历经沧桑,回到家乡,那个曾经熟悉而现在已然改变的地方——铁铸关。

接下来的“云泥不复计飞蟠”则是对过往岁月的回望与感慨。诗人心中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记忆已经模糊,无法再去细数,那些曾经的欢乐和激情,如同天上的云朵和神话中的飞蟠,不可复返。

“原田高下雨三日”、“庵屋中分云半间”,则是对归乡后自然景观的描写。连绵的细雨洗净了大地,也许是在为诗人的心灵带来一份清凉和平静。庵屋,是一种简陋的住所,分隔着天空和大地,云朵在这里显得格外亲切,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融入和享受。

“麻麦芃芃回秀色”、“茅柴薄薄暂酡颜”,继续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春天的麦子呈现出青翠欲滴的美丽,茅草与柴火则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些景象都在诉说着一种简单而又充实的生活。

最后,“若非铃閤诗筒至”、“身在华胥的未还”,表达了诗人对于艺术创作的渴望和对精神家园的向往。这里的“铃閤诗筒”,是指古代文人的书箱,象征着文学创作。而“华胥”,则是一种美好的境界,这里用来形容诗人内心所追求的理想状态。

整首诗通过对归乡生活的描写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平静、自然和文学创作的向往,以及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思考。

作者介绍
刘克庄

刘克庄
朝代:宋   字:潜夫   号:后村   籍贯:福建莆田   生辰:1187~1269

刘克庄(1187年9月3日—1269年3月3日),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福建省莆田市人。南宋豪放派诗人、词人、诗论家。初为靖安主簿,后长期游幕于江、浙、闽、广等地。诗属江湖诗派,作品数量丰富,内容开阔,多言谈时政,反映民生之作,早年学晚唐体,晚年诗风趋向江西诗派。词深受辛弃疾影响,多豪放之作,散文化、议论化倾向也较突出。作品收录在《后村先生大全集》中。
猜你喜欢

荅潜夫先生见寿诗

名山十载负初心,把臂期公共入林。

拨闷欲倾千石酒,无弦空抱一囊琴。

新栽杞菊俱盈尺,旧种琅玕已十寻。

永日掩关稀客到,龙湫北望独长吟。

(0)

送章玄渚之儋耳·其一

几年把酒共论文,芳草河梁此送君。

人到五羊犹万里,春残二月已三分。

马头行色临津树,蜃外孤城隔海云。

闻道南中花更好,东风且莫怅离群。

(0)

江上

江上旌旂满,金焦正鼓鼙。

天涯风送雁,岁尽雪沾泥。

倚杖看烽火,寻山卜故溪。

闽云春欲断,越鸟夜难栖。

义士尊铜马,波臣按水犀。

羽书三豕外,行殿五羊西。

蛮徼犹知汉,田横岂下齐。

楼船沧海客,诗句妙高题。

沉锁寒芜积,吹笳木叶低。

孤城几愁绝,烟草碧萋萋。

(0)

细雨乘春候,微暄散晚墀。

融泥低燕子,添润上花枝。

秀入江山丽,恩沾草木私。

野夫欢绕户,却喜灌园迟。

(0)

首春冒雪入宋浦

首春寒未尽,雨雪恒相继。

舟行入贲湖,流澌随枻至。

万汇欣怀新,庶草尚含悴。

策杖登幽阡,凌阴生朔吹。

敲火颓垣中,枯桑发阳燧。

伏鱼窥霰动,玄獭履冰伺。

积素成英华,皎然集衣袂。

亭皋一长望,平沦沦水裔。

岂不惮冱寒,松楸百感萃。

凄其念先烈,展仄不能寐。

空惭誓墓文,独陨防崩泪。

逝将寻岩筑,长隐终先志。

(0)

望荻港

青山如画水如烟,日落空江月未圆。

东望故园知不远,白云只隔秣陵天。

(0)
诗词分类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诗人
言偃 宰予 仲由 子贡 子有 仲弓 伯牛 闵子 蔡文姬 孟子 孔伋 曾子 颜回 北宋·张载 阮咸 王戎 山涛 章士钊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