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方传教,山中未得归。
闲花飘讲席,驯鸽污禅衣。
积雨谁过寺,残钟自掩扉。
寒来垂顶帽,白发剃应稀。
世上方传教,山中未得归。
闲花飘讲席,驯鸽污禅衣。
积雨谁过寺,残钟自掩扉。
寒来垂顶帽,白发剃应稀。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住在深山中的佛教高僧的生活景象。开篇“世上方传教,山中未得归”表达了高僧对世俗纷扰的超然与对归依佛法的渴望,但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此情此境,流露出诗人对尘世的淡泊和对精神追求的执着。
接下来的“闲花飘讲席,驯鸽污禅衣”则是对高僧日常生活的一种描绘。花瓣轻落在佛经讲解之处,象征着自然界与佛法的和谐共生;而鸽鸟的粪便污染了禅衣,则隐喻出世间尘埃与精神洁净之间的对比。
“积雨谁过寺,残钟自掩扉”此处通过描写寺庙在连绵细雨中的寂静与孤独,表现出了高僧与世隔绝、心灵世界的封闭。同时,“残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物是人非。
末尾两句“寒来垂顶帽,白发剃应稀”则直接描绘了高僧的外在形象。在寒冷来临时,他戴上帽子;而剃发,则是出家人的标志,也表明其对于俗世的彻底放下,以及对精神修行的坚持。
整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山中高僧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个超脱尘世、追求心灵净化与精神自由的理想境界。
戎事急于翻白饼,人情难似塞黄河。
谁能戴雪三千丈,更踏冲风十二波。
父老共倾同社酒,儿童齐唱牧牛歌。
烦君为较田家乐,比似兵家孰少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