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客常游处,层峦枕碧溪。
经过殊俗境,登陟象云梯。
步步劳山屐,行行蹑涧霓。
迥临天路广,俯眺夕阳低。
赏咏情弥惬,风尘事已暌。
前修如可慕,投足固思齐。
谢客常游处,层峦枕碧溪。
经过殊俗境,登陟象云梯。
步步劳山屐,行行蹑涧霓。
迥临天路广,俯眺夕阳低。
赏咏情弥惬,风尘事已暌。
前修如可慕,投足固思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者在山中漫游的景象,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诗人对于古人的怀念和生活态度的思考。
"谢客常游处,层峦枕碧溪。" 这两句设置了整首诗的情境,旅者经常到访的地方是连绵的山峦旁边的小溪流水清澈。
"经过殊俗境,登陟象云梯。" 诗人通过对比山路与云间的距离,表达了攀登之艰难和心灵向往高远的追求。
"步步劳山屐,行行蹑涧霓。" 这两句具体描绘了旅者在山中行走的情形,每一步都踏实而深入,体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探索精神。
"迥临天路广,俯眺夕阳低。" 从高处远望,天边的道路似乎无垠,而夕阳的位置则显得低沉,这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彰显了诗人对于生命旅途和时间流逝的深刻感悟。
"赏咏情弥惬,风尘事已暌。" 诗人在大自然中获得了一种超脱世俗烦恼的情感体验,但同时也意识到世间万事都如过眼云烟,不可留恋。
"前修如可慕,投足固思齐。"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古圣先贤的崇敬之情,以及对于他们精神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山水景色的细致描绘,表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深邃,是一首集美丽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情感表达于一体的佳作。
金曹初受拜,玉地始含香。
翻同五日尹,遽见一星亡。
贺客犹扶路,哀人遂上堂。
歌筵长寂寂,哭位自苍苍。
岁时宾径断,朝暮雀罗张。
书留魏主阙,魂掩汉家床。
徒令永平帝,千载罢撞郎。
常逢明月马尘间,是夜照君归处山。
山中松桂花尽发,头白属君如等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