妾家住湘川,菱歌本自便。
风生解刺浪,水深能捉船。
叶乱由牵荇,丝飘为折莲。
溅妆疑薄汗,沾衣似故湔。
浣纱流暂浊,汰锦色还鲜。
参同赵飞燕,借问李延年。
从来入弦管,讵在棹歌前。
妾家住湘川,菱歌本自便。
风生解刺浪,水深能捉船。
叶乱由牵荇,丝飘为折莲。
溅妆疑薄汗,沾衣似故湔。
浣纱流暂浊,汰锦色还鲜。
参同赵飞燕,借问李延年。
从来入弦管,讵在棹歌前。
这首《棹歌行》是南朝梁代诗人萧纲所作,描绘了湘川女子以菱歌为伴,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场景。诗中运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湘川女子在水上生活的独特风情。
首句“妾家住湘川,菱歌本自便”,点明了人物背景和生活环境,湘川的自然风光与女子的歌声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悠扬的氛围。接下来的几句“风生解刺浪,水深能捉船”描绘了湘川女子在水中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她们利用自然的力量,与风浪共舞,捕捉船只,展现出一种与水亲近、驾驭自如的本领。
“叶乱由牵荇,丝飘为折莲”则进一步展示了湘川女子与自然界的互动,她们通过牵拉荇菜、折取莲花,与植物和谐共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随后,“溅妆疑薄汗,沾衣似故湔”两句,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湘川女子在劳动中的美丽形象,她们的妆容在水花中显得更加生动,衣物在水中洗涤后焕然一新,更添几分清雅之气。
“浣纱流暂浊,汰锦色还鲜”则描绘了湘川女子洗衣的场景,水流的暂时浑浊与洗涤后色彩的鲜明对比,不仅展现了劳动的艰辛,也突出了湘川女子勤劳能干的形象。最后,“参同赵飞燕,借问李延年。从来入弦管,讵在棹歌前”四句,通过引用历史典故,将湘川女子的生活与古代名妓赵飞燕、音乐家李延年的故事相联系,既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也表达了对湘川女子生活情趣的高度赞赏。
整体而言,《棹歌行》通过对湘川女子水上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她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以及勤劳、智慧、美丽的形象,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的佳作。
元舅与功臣,由来不可诛。
草茅承顾托,宁当惜残躯。
忍视夷姜污,曲从政君诬。
国是太宗创,臣忝召奭徒。
叩首愿还笏,忤旨罪奚逋。
潭州被薄谴,敢曰非其辜。
回首望金门,无言以嗟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