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皴松盖荫,石激泉琴鼓。
假山四百年,冈峦郁吞吐。
草木虽未芳,阳和已将煦。
徘徊阅淑清,世界即上古。
墙外市廛声,疑是修月户。
苔皴松盖荫,石激泉琴鼓。
假山四百年,冈峦郁吞吐。
草木虽未芳,阳和已将煦。
徘徊阅淑清,世界即上古。
墙外市廛声,疑是修月户。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幽静的园林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美好画面。
首句“苔皴松盖荫”,以“苔”、“松”为切入点,描绘了苔藓覆盖的岩石与苍松遮蔽的阴凉环境,营造出一种古老而宁静的氛围。接着,“石激泉琴鼓”一句,将静谧的环境与动态的水声相结合,仿佛泉水在岩石间跳跃,发出悦耳的声音,如同自然界的乐章,增添了生动的气息。
“假山四百年,冈峦郁吞吐”则进一步展示了园林的悠久历史与错落有致的景观布局。假山历经四百年的岁月,其上的山峦起伏,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时间的故事,展现出一种深邃的历史感。
“草木虽未芳,阳和已将煦”两句,虽然草木还未绽放出春日的芬芳,但温暖的阳光已经带来了生机与希望,预示着春天的到来。这不仅描绘了季节的变化,也寓意着生命的复苏与成长。
“徘徊阅淑清,世界即上古”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净土的深深喜爱与向往。在淑清院中漫步,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的世界,感受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与和谐。
最后,“墙外市廛声,疑是修月户”一句,通过对比墙内与墙外的景象,突出了淑清院的隐逸与世隔绝之感。即使外界喧嚣不已,这里却如同修月之户般,保持着一份纯净与宁静。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