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儿郎满面春,槟榔嚼罢露朱唇。
越罗衫袖笼瓜子,玉指分开渡与人。
十五儿郎满面春,槟榔嚼罢露朱唇。
越罗衫袖笼瓜子,玉指分开渡与人。
这首明代诗人何绛的《广州元夜歌(其六)》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岭南风情画卷,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元宵节夜晚广州街头的一幕。
“十五儿郎满面春”,开篇以“十五”点明时间,正值月圆之夜,少年们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仿佛春天般生机勃勃。“满面春”三字,不仅描绘了少年们的外貌特征,更赋予了他们一种内在的活力与朝气,营造出节日的欢乐氛围。
“槟榔嚼罢露朱唇”,接着描述了少年们在庆祝活动中的一种习俗——嚼槟榔。嚼槟榔是岭南地区的一种传统习俗,常被视为社交活动的一部分。通过“露朱唇”的细节描写,既表现了嚼槟榔后的独特表情,也暗示了这一行为背后的文化意义和社交功能。
“越罗衫袖笼瓜子”,“越罗”指的是产自南方的丝绸,这里用来形容少年们的衣物,既体现了服饰的精美,也暗示了地域特色。而“笼瓜子”则形象地描绘了少年们手握瓜子的情景,瓜子作为小食,在节日中常见,这一细节增添了生活气息,使画面更加生动。
“玉指分开渡与人”,最后通过“玉指”这一比喻,赞美了少年们的手指纤细而优雅,如同美玉一般。这一动作“渡与人”则暗示了他们正在分享食物或进行其他友好的互动,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和谐。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细腻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元宵节广州街头的热闹景象,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情感,是一幅充满生活情趣和人文关怀的画面。
吾友范君谊,宛似丘迟诗。
点缀花映草,草长莺乱飞。
咏诗知吾人,因人想其诗。
不知胸中宽,西域方鞭笞。
昔为守禦策,坚壁不容锥。
今作进讨计,万里入鼓鼙。
相从惜日短,既别恨见迟。
虽无老成人,彷佛颊赪儿。
每见挽手语,问我将何为。
我非浊子者,我友实似之。
典刑不可见,况复堂上奇。
边城气候晚,四月犹夹衣。
青灯照冷坐,素目披重帷。
孤怀苦萧屑,人事终难期。
何当命典刑,一笑相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