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袅袅欲昏黄,草木萧萧绿翅凉。
闇傍远灯催络纬,独经遥夜伴啼螀。
露濡虫纲丝潜断,月照澄江练有光。
几处疏砧红叶寺,谁怜弄杼不成章。
西风袅袅欲昏黄,草木萧萧绿翅凉。
闇傍远灯催络纬,独经遥夜伴啼螀。
露濡虫纲丝潜断,月照澄江练有光。
几处疏砧红叶寺,谁怜弄杼不成章。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夜纺织的景象,通过对自然环境和室内活动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手工劳动者的深切同情。诗中采用了多种意象和声响效果,如“西风袅袅”、“草木萧萧”、“啼螀”等,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有些许凄凉的氛围。
开篇两句,“西风袅袅欲昏黄,草木萧萧绿翅凉”,通过秋风和树叶的声音,将读者带入一个凉爽的秋夜环境中。接下来的“闇傍远灯催络纬,独经遥夜伴啼螀”则描绘了织女在夜晚工作的情景,远处的灯光如同时间的推动者,而“啼螀”则是夜晚唯一的伴侣。
诗中间两句,“露濡虫纲丝潜断,月照澄江练有光”,通过对露水沾湿蜘蛛网和明月下的清澈江水的描写,增添了一份自然之美与工艺的细致。最后两句“几处疏砧红叶寺,谁怜弄杼不成章”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在夜晚仍需劳作却无法完成工作的织女的同情。
整首诗通过对夜晚纺织生活的细腻描绘,传递出诗人对于底层劳动者的深切关怀,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的艺术功力和对生活细节的观察。
客居寥落天积阴,其奈二毛愁复侵。
东篱有花白衣至,菊花恨不栽成林。
糟床雨声夜彻耳,醅瓮春色时关心。
昨梦长江变绿酒,茫茫不知几许深。
倒吞明月荡豪兴,下有蛟龙那敢吟。
屈原李白莫相笑,肯与尔辈俱浮沈。
醒者醉者怀不同,我狂独在醒醉中。
百年形骸匪金石,讵可一日无春风。
燕台梁园旧游处,好客迩来惟孔融。
太行山头共俯仰,人间谁识真英雄。
几醉良宵感秋别,大火自西人自东。
我昔游齐东,数醉村家酒。
今日经故途,访之寂无有。
惆怅憩空林,偶值苍颜叟。
为言遭岁凶,饥寒苦奔走。
布褐不掩形,藜藿不充口。
沟壑半流离,十室空八九。
我闻涕沾裳,伫立不能久。
寄谢当涂人,此意还知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