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路缁尘欲上衣,暂投客馆亦如归。
不因野老来争席,岂解山人□息机。
长路缁尘欲上衣,暂投客馆亦如归。
不因野老来争席,岂解山人□息机。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从金陵归来,途经白土时的内心感受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首句“长路缁尘欲上衣”,生动地展现了旅途的漫长与艰辛,尘土飞扬,仿佛连衣物都沾染上了旅途的痕迹。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疲惫与劳顿中,诗人依然能够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次句“暂投客馆亦如归”,则表达了诗人对住宿之所的亲切感,即使只是短暂的停留,也如同回到了家中一般。这种感觉既是对旅途劳顿的一种慰藉,也是对家的深深眷恋和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后两句“不因野老来争席,岂解山人□息机”,进一步深化了诗人与自然、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通过“野老”与“山人”的形象,诗人似乎在说,如果不是因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他可能无法理解如何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宁静,即“息机”。这里的“息机”可以理解为放下世俗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平静与简单生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在旅途中寻得心灵寄托的过程。它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探索与回归。
秋日西山明,胜趣引孤策。
桃源数曲尽,洞口两岸坼。
还从冈象来,忽得仙灵宅。
霓裳谁之子,霞酌能止客。
残阳在翠微,携手更登历。
林行拂烟雨,溪望乱金碧。
飞鸟下天窗,袅松际云壁。
稍寻玄踪远,宛入寥天寂。
愿言葛仙翁,终年鍊玉液。
退飞忆林薮,乐业羡黎庶。
四海尽穷途,一枝无宿处。
严冬北风急,中夜哀鸿去。
孤烛思何深,寒窗坐难曙。
劳歌待明发,惆怅盈百虑。
禄微赖学稼,岁起归衡茅。
穷达恋明主,耕桑亦近郊。
夜来霁山雪,阳气动林梢。
兰蕙暖初吐,春鸠鸣欲巢。
蓬莱时入梦,知子忆贫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