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栋曾轩何用为,此轩虽小景无遗。
惜当麦垄堆青日,不见波涛卷雪时。
眼底衣冠多邂逅,胸中贵贱少参差。
问君卜筑隋堤上,几见春光上柳丝。
高栋曾轩何用为,此轩虽小景无遗。
惜当麦垄堆青日,不见波涛卷雪时。
眼底衣冠多邂逅,胸中贵贱少参差。
问君卜筑隋堤上,几见春光上柳丝。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道潜所作的《次韵张敏叔工部题郭殿直远趣轩》。诗中以“高栋曾轩”开篇,描绘了轩阁的高大与壮观,但紧接着转折,指出轩虽小,却能包容广阔之景,体现了诗人对空间与视野的独特理解。
“惜当麦垄堆青日,不见波涛卷雪时”,这两句通过对比,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惋惜和对自然景象的向往。麦田在春天绿意盎然,而波涛卷雪则象征着壮丽的海景或江河,诗人遗憾在麦田丰收之时未能欣赏到波涛汹涌的壮观景象。
“眼底衣冠多邂逅,胸中贵贱少参差”,这两句转而谈论人情世故,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交往的观察与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相遇相知,身份地位各异,但在诗人的心中,这些差异并不重要,体现了他超脱世俗、平等看待一切的态度。
最后,“问君卜筑隋堤上,几见春光上柳丝”,诗人以设问的方式,引出对友人选择居住地点的赞叹,同时也表达了对春光美景的喜爱。隋堤,即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两岸,此处暗含对友人生活环境的赞美,以及对春日柳树垂柳的美景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感悟,语言流畅,情感真挚,富有哲理意味。
秾华女儿红,芳草王孙绿。
小大各尽态,低昂俱悦目。
久雨脱滞著,振衣乐休沐。
晴空吟思开,命简句可属。
起看花覆墙,净扫云为屋。
幸会二三老,风骚命奴仆。
欲说未说情,三篇两篇足。
玉人花映面,眉黛添香醁。
杯酒戒失身,无如饱扪腹。
惟古于文藏妙理,自然之音见微旨。
唇舌齿喉母生子,清浊重轻毛发比。
古者八岁方毁齿,小学师承方肄此。
时及春秋循一轨,台舆亦知窥阃垒。
齐人谋莒本秘诡,登楼密语不敢指。
两唇含合不哆侈,见者能知岂徒尔。
后人学疏忽源委,传会流俗兼下里。
庚辰吴入记前史,郢永遂令齐亥豕。
少知长老习步跬,红绿谁能辨朱紫。
纵有是师无是士,闻者一笑或掩耳。
我年六十老书几,仿佛声形多取似。
目前趋过或但已,翻覆讨论徒累累。
方侯大梁旧冠履,结发儒衣长槐市。
发愤编摩贪寸晷,索摘真能穷骨髓。
持以告人遭诋毁,方侯持心直如矢。
尊吾所闻宁转徙,若不我从知已矣。
我留龟溪同梵庋,膻莸偶幸亲兰芷。
时论古意自鞭箠,不觉此心思奋起。
乃知古学惟审是,晚乃纷纭听华绮。
考永声律究终始,纵不有疑心固喜。
要好谁云不传纸,革误锄疑云糠秕。
欲障东流归海水,识路直须行不已,靖节琴中有宫徵。
《以校正字学还方智善作诗赠之》【宋·王洋】惟古于文藏妙理,自然之音见微旨。唇舌齿喉母生子,清浊重轻毛发比。古者八岁方毁齿,小学师承方肄此。时及春秋循一轨,台舆亦知窥阃垒。齐人谋莒本秘诡,登楼密语不敢指。两唇含合不哆侈,见者能知岂徒尔。后人学疏忽源委,传会流俗兼下里。庚辰吴入记前史,郢永遂令齐亥豕。少知长老习步跬,红绿谁能辨朱紫。纵有是师无是士,闻者一笑或掩耳。我年六十老书几,仿佛声形多取似。目前趋过或但已,翻覆讨论徒累累。方侯大梁旧冠履,结发儒衣长槐市。发愤编摩贪寸晷,索摘真能穷骨髓。持以告人遭诋毁,方侯持心直如矢。尊吾所闻宁转徙,若不我从知已矣。我留龟溪同梵庋,膻莸偶幸亲兰芷。时论古意自鞭箠,不觉此心思奋起。乃知古学惟审是,晚乃纷纭听华绮。考永声律究终始,纵不有疑心固喜。要好谁云不传纸,革误锄疑云糠秕。欲障东流归海水,识路直须行不已,靖节琴中有宫徵。
https://shici.929r.com/shici/EB5zSGG7t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