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如甘柘,既压无复味。
一为老所压,乃与枯柘类。
出家既后时,止观若昏睡。
唯于读诵中,味出甘柘外。
不作算沙人,依语不依义。
我身如甘柘,既压无复味。
一为老所压,乃与枯柘类。
出家既后时,止观若昏睡。
唯于读诵中,味出甘柘外。
不作算沙人,依语不依义。
这首诗以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修行和知识追求的深刻思考。
首句“我身如甘柘,既压无复味”,诗人将自己比作被压榨过的甘柘,比喻人生的经历如同甘柘被榨干汁液的过程,失去了原有的甜美与活力。接着,“一为老所压,乃与枯柘类”进一步阐述了随着岁月的流逝,个人的生命状态逐渐趋向于枯萎,仿佛被时间的重压所改变,失去了生机与活力,与枯萎的甘柘相似。
“出家既后时,止观若昏睡”则反映了诗人对于出家修行的理解与反思。他认为自己出家的时间已经晚了,修行的状态如同昏睡一般,没有真正觉醒或达到内心的平静与洞察。这表明了诗人对于自身修行状态的不满与自我审视。
最后,“唯于读诵中,味出甘柘外。不作算沙人,依语不依义”表达了诗人对于知识与智慧的追求。他强调在阅读与诵读中寻找超越表面意义的深层价值,避免成为仅仅遵循教条而不深入理解其内涵的“算沙人”。这体现了诗人对知识理解的深度追求,以及对独立思考与内在智慧的重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比喻和自省,探讨了人生、修行和知识追求的主题,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自我认知及精神境界的深刻思考。
乱红狼籍紫苔斑,帘捲东风雨脚残。
蜀酒渐宜消昼永,单衣犹觉怯朝寒。
玲珑有客双摇辔,矍铄何人一据鞍。
芍药酴醾晴更好,劝君休作梦中看。
今夕知何夕,相逢莫漫愁。
凉飔开北牖,新月挂西楼。
重惜经年别,贪延数刻秋。
明朝河汉隔,西向望牵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