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娑放鸡犬,嬉戏任儿童。
闲坐槐阴下,开襟向晚风。
沤麻池水里,晒枣日阳中。
人物何相称,居然田舍翁。
婆娑放鸡犬,嬉戏任儿童。
闲坐槐阴下,开襟向晚风。
沤麻池水里,晒枣日阳中。
人物何相称,居然田舍翁。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乡村生活图景。开篇“婆娑放鸡犬,嬉戏任儿童”两句,通过对家禽自由漫步和孩子们的嬉戏情形的描写,展现了一个祥和安逸的农家生活场景,其中“婆娑”一词生动地传达出了鸡犬自在放养的情态,而“嬉戏任儿童”则透露出一种对自然、自由生活的珍视。
接着,“闲坐槐阴下,开襟向晚风”两句,则是诗人自己悠闲的状态。这里的“闲坐”表达了诗人的从容与自在,而“槐阴”通常指的是槐树下的浓荫之处,给人以清凉的感觉;“开襟向晚风”,则是诗人在自然中寻求清凉和放松的心境。这种对自然界的直接感受,不仅为诗人带来了身心的舒适,也为诗歌增添了一份淡雅之美。
第三句至第四句,“沤麻池水里,晒枣日阳中”则继续描绘了乡村生活中的宁静与丰实。这里的“沤麻池水里”和“晒枣日阳中”,分别指的是池塘里的鱼儿在悠游,以及果实在阳光下慢慢成熟,生动展示了大自然赋予生命力的景象。
最后,“人物何相称,居然田舍翁”两句,则是对诗人自己以及周围生活的总结。诗人用“人物何相称”来提问,似乎是在寻找一种与这宁静生活相匹配的人物定位,而“居然田舍翁”,则直接回答了这个问题,表明诗人甘于过这样的田园生活,这里的“居然”,也突显出诗人对这种选择的肯定和满足。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乡村生活各个方面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种超脱尘嚣、回归自然的生活理念。诗中的意象丰富,语言生动,情感真挚,是一首表达诗人田园生活向往和宁静心境的佳作。
天行明月地行水,水月相去八万里。
天公大力谁能移,月在水中天作底。
我心与月明作两,真月本在青天上。
虽云佛说我别说,恐入众生颠倒想。
少城城隈佛宫阙,客哦水月僧饶舌。
三峡水寒梅花时,起予对月赓此诗。
我爱铜官好,君实家其间。
山水相萦萃,花卉矜春妍。
有鸣林间禽,有跃池中鲜。
叶山何嗟峨,秀峙东南偏。
峰峦日在望,远色涵云边。
宾客此遴集,觞饮常留连。
君家世儒雅,子弟清风传。
前日辟书堂,名之曰逢原。
有志在古道,驰情慕高贤。深哉堂名意,推此宜勉?。
木茂贵培本,流长思养源。
左右无不宜,愿献小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