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苔翠竹吾人好,穿径诛茅野老家。
岂为素封增橘树,还知避世种桃花。
会因丛桂留骚客,却忆安榴逐汉槎。
已有风光催物色,定甘羁旅待年华。
青苔翠竹吾人好,穿径诛茅野老家。
岂为素封增橘树,还知避世种桃花。
会因丛桂留骚客,却忆安榴逐汉槎。
已有风光催物色,定甘羁旅待年华。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与向往,以及在田园生活中寻求心灵宁静的追求。首句“青苔翠竹吾人好”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清新自然环境的欣赏,青苔与翠竹作为背景,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生机勃勃的氛围。接着,“穿径诛茅野老家”则展现了诗人对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生活的向往,通过亲手开辟小径、建造茅屋,构建了一个理想的隐居之所。
“岂为素封增橘树,还知避世种桃花”两句,进一步阐述了诗人的生活态度和理想追求。素封指的是没有官职但拥有财富的隐士,这里诗人并未追求物质上的富足,而是选择种植橘树和桃花,象征着内心的淡泊与超脱。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希望避开世俗的纷扰,过上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
“会因丛桂留骚客,却忆安榴逐汉槎”则体现了诗人对文人雅士的邀请与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丛桂象征高洁,骚客指文人墨客,诗人期待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共享自然之乐;而安榴和汉槎则是对古代隐士的追思,表达了诗人对古代隐逸文化的敬仰。
最后,“已有风光催物色,定甘羁旅待年华”两句,总结了诗人对当前生活的满足与对未来岁月的期待。风光催促着万物生长,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诗人甘愿在这片自然之中度过余生,享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时光。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致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与向往,以及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深刻理解。
柔桑阴阴无附枝,云连麦穗秀两岐。
儿童拦街晚骑竹,父母携酒春搴帷。
犊车巡行树边憩,土墙犬卧花阴细。
野岸帘栊夜读书,茅檐机杼秋催织。
我侯之泽民感之,三年报政民怀思。
我侯之德永无斁,彭蠡湖边勒贞石。
徂征岁云宴,雪霰零暮寒。
逶迤迈行役,远涉胡为难。
暝昏憩所息,敛策栖门端。
主迎慰远问,宾阶序文翰。
剧谈识乡里,宿契铭金兰。
追旧尽遗老,洒涕兴哀酸。
徘徊倒中素,掩戚还馀欢。
会合谅勿苟,离筵且加餐。
芳蔬荐春餤,华蜡明夜盘。
雅酌逸清趣,情酣以忘阑。
顾容觉衰谢,流光若飞湍。
久喧欲潜寂,劳者思其安。
理道固当遗,益诲何迷漫。
分离重再拜,明发瞻青峦。
南州有甲第,富贵难比数。
盛极忽衰谢,宾散忘旧伍。
苔阶啄鸟雀,花亭歇歌舞。
颓垣旷四邻,孀姬泣风雨。
瞩彼万竹坡,幽居在林坞。
绿阴生夏凉,茏葱杂佳树。
栖息惟所安,故业传尔祖。
左图复右史,藻鉴传高古。
微食委文艺,悠然乐乡土。
予闻重慨叹,潜思一挥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