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对菊》
《对菊》全文
元 / 刘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迂疏不办一身谋,鬓发空添四海忧。

画本流民今复见,诗家逃屋为谁留?

黄茅安得千间厦,白布空歌万里裘。

政有南风曲中意,可能独醉菊花秋?

(0)
鉴赏

这首元代诗人刘因所作的《对菊》诗,以深沉的情感和高远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怀与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

首联“迂疏不办一身谋,鬓发空添四海忧”,开篇即揭示了诗人的处境与心境。他自认行事不够周全,无法为自己规划未来,却因忧虑天下苍生而白发丛生。这种矛盾的心理,既体现了诗人的责任感与悲悯情怀,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

颔联“画本流民今复见,诗家逃屋为谁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看到画中描绘的流离失所的百姓,不禁感叹,即使在诗文中描绘的避难之所,也为何人所留?这里不仅是对现实社会中难民无处栖身的同情,也是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鸿沟的深刻反思。

颈联“黄茅安得千间厦,白布空歌万里裘”则表达了诗人对改善民生的强烈愿望与无力感。黄茅象征简陋的住所,白布代表贫寒的生活,千间厦与万里裘则是理想中的富足生活。这两句诗通过鲜明的对比,凸显了社会贫富差距之大,以及诗人对于改变现状的渴望与无奈。

尾联“政有南风曲中意,可能独醉菊花秋?”以“南风”比喻政治清明之风,表达了诗人对理想政治的向往。然而,“可能独醉菊花秋?”的疑问,则暗示了诗人对实现这一理想的悲观态度,以及在现实面前个人力量的渺小。

整体而言,《对菊》诗通过对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个人与国家关系的复杂思考,以及在困境中仍保持的高尚情操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介绍
刘因

刘因
朝代:元   字:梦吉   号:静修   籍贯: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县)   生辰:1249~1293

刘因(1249~1293) 元代著名理学家、诗人。字梦吉,号静修。初名骃,字梦骥。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县)人。3 岁识字,6岁能诗,10岁能文,落笔惊人。年刚20,才华出众,性不苟合。家贫教授生徒,皆有成就。因爱诸葛亮“静以修身”之语,题所居为“静修”。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应召入朝,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借口母病辞官归。母死后居丧在家。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遣使召刘因为官,他以疾辞。死后追赠翰林学士、资政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明朝,县官乡绅为刘因建祠堂。 
猜你喜欢

摸鱼儿.春恨

竟因循、清明过了,依然春恨如旧。

落花狼藉重门闭,长是恹恹中酒。从拆手。

最苦是、断肠院落黄昏后。风狂雨骤。

更燕子无聊,杜鹃有怨,添上个消瘦。

寻春约,惆怅参差难就。韩香犹在襟袖。

绿阴啼鴂章台路,疏了傍花随柳。还念否。

嗟两地、云轻雨薄空回首。音书未有。

莫去问鳞鸿,山长水远,知在甚时候。

(0)

夜行船·其二咏萤

一点丹良秪自抱。休浪说、宵行熠耀。

微时能化,幽处偏明,敢向纤阿争耀。

三十六宫曾误到。悔误作、隋宫腐草。

漂泊年年,流辉耿耿,摇弄客床残照。

(0)

春光好.过沉香亭址

荒亭北,夕阳空。晚烟笼。倾国名花何处,只春风。

自是羽衣尘土,采蘋休怨楼东。

一样梨花寒食夜,翠微中。

(0)

陪宪副王公、总戎张公偕诸僚友往观禾稼,归途宴集海会寺,抵暮而返·其二

民气经秋静,风光入野閒。

锦鞍牛共马,队仗役兼蛮。

蔗叶青连海,稻花香过山。

三农逢乐岁,辛苦念孤鳏。

(0)

留滞海外,倏踰三载,追维所历,不无嘅焉·其三

推挤不去已三年,千首诗抛海一边。

初到似逋还似谪,即今疑幻却疑仙。

后车何处无前辙,大国由来是小鲜。

疏懒不愁鱼鸟笑,刺桐城里得安眠。

(0)

自适

平生未解隔宵愁,放达能经万里游。

不遣归心随去鸟,但将高兴答清秋。

暖风动幕花光乱,凉月盈樽露气浮。

嫩绿文来蓣薯熟,甘香绝胜稻粮谋。

(0)
诗词分类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诗人
苏籀 陶宗仪 张吉 吴绮 杨公远 陈樵 韩驹 饶节 刘一止 艾性夫 郑元祐 李时行 沈守正 庞蕴 袁桷 邱云霄 梁清标 张侃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