鸥去亭荒,雁来江冷,画笔犹留千古。
写竹光阴,散花身世,愁根忏除能否。
待稽首慈云里。东风谩飞絮。忍回数。
换沧桑、梦尘残劫,何况是、春水影中儿女。
一曲念家山,悔当时、生向东土。
玉镜非台,问莲花、庄在何处。
愿心经持诵,修到雪衣鹦鹉。
鸥去亭荒,雁来江冷,画笔犹留千古。
写竹光阴,散花身世,愁根忏除能否。
待稽首慈云里。东风谩飞絮。忍回数。
换沧桑、梦尘残劫,何况是、春水影中儿女。
一曲念家山,悔当时、生向东土。
玉镜非台,问莲花、庄在何处。
愿心经持诵,修到雪衣鹦鹉。
这首清代黄燮清的《法曲献仙音·题管夫人画大士像》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沉的画面。开篇"鸥去亭荒,雁来江冷",以自然景象起兴,暗示了画面的寂寥与历史的沧桑。"画笔犹留千古",赞美了管夫人的画艺流传至今。
接着,诗人将视线转向画中的竹子和散花,寓言性地表达了对光阴流转和人生无常的感慨:"写竹光阴,散花身世,愁根忏除能否"。他质疑是否能通过修行消除人生的忧虑。
"待稽首慈云里",表达了对慈悲佛性的敬仰,然而现实中"东风谩飞絮",象征着世事纷扰。诗人感叹"忍回数",不愿面对世事变迁,尤其是"换沧桑、梦尘残劫",以及儿女情长。
"一曲念家山,悔当时、生向东土",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过去选择的懊悔。"玉镜非台,问莲花、庄在何处",借物寓意寻找心灵的归宿,不知何处是清净之地。
最后,诗人表达出修行的愿望,"愿心经持诵,修到雪衣鹦鹉",希望通过诵经修行,达到超脱尘世的境界,如雪衣鹦鹉般自由自在。
整首词情感深沉,借画中景象寄托人生哲理,展现出作者对佛法的追求和对世间红尘的反思。
俯视群山小,方知岱岳尊。
峰高碍星斗,势远压乾坤。
叠嶂纷开阖,浮岚互吐吞。
彤霞横御帐,碧落近天门。
绝壁唐铭在,穹碑汉刻昏。
石屏当道拥,雷瀑下云翻。
禋祀时方启,明堂迹尚存。
登封七十二,我欲问轩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