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不借浣花溪,祇在荆溪溪水湄。
地僻境将心共远,山深云与意俱迟。
采芝纵有饥堪疗,对竹应无俗可医。
我亦平生惬真赏,归来已办买山资。
草堂不借浣花溪,祇在荆溪溪水湄。
地僻境将心共远,山深云与意俱迟。
采芝纵有饥堪疗,对竹应无俗可医。
我亦平生惬真赏,归来已办买山资。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首联“草堂不借浣花溪,祇在荆溪溪水湄”点明了草堂的位置,远离尘嚣,隐匿于自然之中。颔联“地僻境将心共远,山深云与意俱迟”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幽静与心境的深远,山中云雾与诗人的思绪相互交融,体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与淡泊。
颈联“采芝纵有饥堪疗,对竹应无俗可医”运用了典故,表达了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中也能自得其乐,内心的纯净与外界的纷扰形成鲜明对比。尾联“我亦平生惬真赏,归来已办买山资”则流露出诗人对这种生活状态的满足与期待,暗示他愿意为此付出一切,展现出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和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在其中寻求心灵慰藉的过程,语言清新脱俗,意境深远,富有哲理,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精神自由和自然和谐的追求。
近市嫌纷扰,山居取静深。
俗尘虽远隔,住处阙同临。
孰愈思君瘦,频来可老吟。
便应如对面,何止伴孤斟。
贻我五字句,清诗曷以酬。
端知檄愈疾,未信酒忘忧。
多难屡濒死,诸兄虚见收。
病驹叨蓆秣,顾影益增羞。
驱去复来仍此都,岂惟人诮鬼揶揄。
顾防未免罹矰缴,却使高人赋雁奴。
西去曾悲鸟道沿,东来又骇畏途鞭。
如何一舸西江上,放溜乘风不用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