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蓟师反,中国事纷纷。
儒道一失所,贤人多在军。
鸟巢忧迸射,鹿耳骇惊闻。
剑折唯恐匣,弓贪不让勋。
方知省事将,动必谢前群。
鹳阵常先罢,鱼符最晚分。
步闲洺水曲,笑激太行云。
诗叟未相识,竹儿争见君。
殷勤越谈说,记尽古风文。
自从蓟师反,中国事纷纷。
儒道一失所,贤人多在军。
鸟巢忧迸射,鹿耳骇惊闻。
剑折唯恐匣,弓贪不让勋。
方知省事将,动必谢前群。
鹳阵常先罢,鱼符最晚分。
步闲洺水曲,笑激太行云。
诗叟未相识,竹儿争见君。
殷勤越谈说,记尽古风文。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作品,名为《寄洺州李大夫》。从内容来看,诗中反映了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不安的情景,以及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感慨。
"自从蓟师反,中国事纷纷。儒道一失所,贤人多在军。"
这两句描绘了战乱带来的混乱与儒家之道、道家之学失去方向的现状,并且有才智之士多被卷入战争。
"鸟巢忧迸射,鹿耳骇惊闻。剑折唯恐匣,弓贪不让勋。"
这四句生动地形象了战乱中的紧张气氛,鸟儿因忧虑而频繁鸣叫,鹿因为惊吓而耳朵摇晃,剑刃断裂令人担心其匣未能保护之好,弓箭过于贪婪而不愿放手。
"方知省事将,动必谢前群。鹳阵常先罢,鱼符最晚分。"
诗人开始意识到处理政务的重要性,任何行动都必须感激之前的集体努力。 鹳(一种鸟类)在阵列中首先休息,而军中的鱼符(用于传递命令或作为信物的玉制品)是最后被分发。
"步闲洺水曲,笑激太行云。诗叟未相识,竹儿争见君。"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洺水边漫步时的心境,面对蜿蜒曲折的河流和天上的浮动云朵,不禁发出会心的微笑。诗中的“诗叟”指的是懂得诗意的人,而“竹儿争见君”则是在说那些懂得诗意之人都希望能亲眼看到您的风采。
"殷勤越谈说,记尽古风文。"
这句强调了与李大夫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对古代文化和文学传统的珍视和记忆。
整首诗通过描绘战乱、个人忧虑以及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展示了诗人在动荡时代中的思索与情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的深厚感情,以及希望保持文化传承的愿望。
舍东已种百本桑,舍西仍筑百步塘。
早茶采尽晚茶出,小麦方秀大麦黄。
老夫一饱手扪腹,不复举首号苍苍。
读书习气扫未尽,灯前简牍纷朱黄。
吾儿从旁论治乱,每使老子喜欲狂。
不须饮酒径自醉,取书相和声琅琅。
人生百病有已时,独有书癖不可医。
愿儿力耕足衣食,读书万卷真何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