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昔遘难初,城邑遭屠割。
几同赵卒坑,独此一人活。
既偷须臾生,讵敢辞播越。
十年四五迁,今复客天末。
田园已侵并,书卷亦剽夺。
尚虞陷微文,雉罗不自脱。
却喜对山川,壮怀稍开豁。
秉心在忠信,持身类迂阔。
朋友多相怜,此志贯穷达。
虽邻河伯居,未肯求呴沫。
出国每徒行,花时犹衣褐。
以此报知交,无为久恻怛。
自昔遘难初,城邑遭屠割。
几同赵卒坑,独此一人活。
既偷须臾生,讵敢辞播越。
十年四五迁,今复客天末。
田园已侵并,书卷亦剽夺。
尚虞陷微文,雉罗不自脱。
却喜对山川,壮怀稍开豁。
秉心在忠信,持身类迂阔。
朋友多相怜,此志贯穷达。
虽邻河伯居,未肯求呴沫。
出国每徒行,花时犹衣褐。
以此报知交,无为久恻怛。
这首诗是清代学者顾炎武所作,名为《寄弟纾及友人江南(其三)》。诗中描述了诗人历经艰难困苦,多次迁移流离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田园被侵并、书籍被剽夺的无奈与忧虑。同时,诗人也展现了自己坚守忠信、持身迂阔的品格,以及在逆境中逐渐开豁壮怀的决心。
“自昔遘难初,城邑遭屠割”,开篇即描绘了诗人遭遇灾难之初,城池遭受屠杀的情景,形象地展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几同赵卒坑,独此一人活”,通过对比赵国士兵的遭遇,强调了自己在逆境中幸存的独特经历,同时也暗示了对当时社会残酷现实的深刻反思。
“既偷须臾生,讵敢辞播越”,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以及面对困境时不畏艰难、勇于迁徙的决心。
“十年四五迁,今复客天末”,描述了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生活,表达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远方的向往。
“田园已侵并,书卷亦剽夺”,反映了战乱时期人民财产和文化的损失,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动荡的深切忧虑。
“尚虞陷微文,雉罗不自脱”,表达了诗人对复杂法律制度的担忧,以及在社会网罗中难以自保的无奈。
“却喜对山川,壮怀稍开豁”,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诗人转而欣赏自然美景,心情逐渐开朗,展现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秉心在忠信,持身类迂阔”,强调了诗人坚守忠诚与诚信的道德品质,以及在行事上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的个性。
“朋友多相怜,此志贯穷达”,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理解和支持,以及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能坚持理想和志向的决心。
“虽邻河伯居,未肯求呴沫”,以河伯比喻自己虽处困境,但不愿寻求他人施舍,体现了自尊自立的精神。
“出国每徒行,花时犹衣褐”,描述了诗人即使在花开时节仍穿着粗布衣裳,徒步行走于外,展现了他简朴的生活方式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以此报知交,无为久恻怛”,最后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回报知交的理解和支持,避免长时间陷入悲伤之中,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展现了顾炎武作为学者兼士人的独特情怀和人格魅力。
出郭若不早,到山日已昏。
阪从灯下陟,草自雾中扪。
未历诸山胜,先寻古洞源。
敢誇济胜健,还藉土人援。
径窄时分队,山欹欲悸魂。
登登路逾窅,望望岭加尊。
遇石频思憩,穿岩或借蹲。
风来时作阵,瀑响听如奔。
俗骨何当换,幽怀暂许论。
一身怜秽浊,双足想腾骞。
稍过流杯石,知为天洞门。
荒祠无卧具,聊共枕松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