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郭若不早,到山日已昏。
阪从灯下陟,草自雾中扪。
未历诸山胜,先寻古洞源。
敢誇济胜健,还藉土人援。
径窄时分队,山欹欲悸魂。
登登路逾窅,望望岭加尊。
遇石频思憩,穿岩或借蹲。
风来时作阵,瀑响听如奔。
俗骨何当换,幽怀暂许论。
一身怜秽浊,双足想腾骞。
稍过流杯石,知为天洞门。
荒祠无卧具,聊共枕松根。
出郭若不早,到山日已昏。
阪从灯下陟,草自雾中扪。
未历诸山胜,先寻古洞源。
敢誇济胜健,还藉土人援。
径窄时分队,山欹欲悸魂。
登登路逾窅,望望岭加尊。
遇石频思憩,穿岩或借蹲。
风来时作阵,瀑响听如奔。
俗骨何当换,幽怀暂许论。
一身怜秽浊,双足想腾骞。
稍过流杯石,知为天洞门。
荒祠无卧具,聊共枕松根。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攀登黄龙洞的壮丽景象与复杂心情。诗人从城郭出发,天色渐暗,山路崎岖,雾气弥漫,他独自攀登,每一步都显得格外艰难。诗中通过“阪从灯下陟,草自雾中扪”两句,生动地展现了夜行山间的朦胧与险峻。
诗人并未直接描述山中的美景,而是通过“遇石频思憩,穿岩或借蹲”表达登山过程中的疲惫与挑战。然而,随着高度的增加,视野也逐渐开阔,“登登路逾窅,望望岭加尊”,诗人仿佛在与自然对话,感受着山的巍峨与自己的渺小。
风声、瀑布声交织成动人的乐章,“风来时作阵,瀑响听如奔”,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渴望摆脱世俗的束缚,“俗骨何当换,幽怀暂许论”,表达了对自由与超脱的向往。
最后,诗人到达了“流杯石”,这是通往天洞的门户,暗示着精神上的升华与超越。“荒祠无卧具,聊共枕松根”,在这样一个远离尘嚣的地方,诗人或许找到了心灵的栖息之所,体验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登山的过程,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探索与追求,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作品。
渔乡回落照,晚风势急,鹜鹭集汀沙。
解鞍将憩息,细径疏篱,竹隐两三家。
山肴野蔌,竞素样、都没浮华。
回望时,绕村流水,万点舞寒鸦。
休嗟。
明年秋暮,一叶扁舟,望平川北下。
应免劳、尘巾乌帽,宵炬红纱。
青蓑短棹长江碧,弄几曲、羌管吹葭。
人借问,鸣粮便入芦花。
朔风严紧,长空布、同云低黯天表。
更堪中夕振寒威,欹枕风声悄。
望皓洁、窗纱向晓。
珠帘才上银钩小。
听美人都惊□,老尽群山,远近相照。
深意劝客金尊,皑皑千里,琼台瑶圃重到。
绮罗香暖恣欢娱,暂尔宽怀抱。
更几朵、梅花开了。
巡檐聊与花相调。
算瑞气、丰穰兆。
来岁强如,旧年多少。
荏苒秋光虚度,玩月池台,登高楼阁。
风传霜信,遍送晓寒侵幕。
凄凉细雨,洒窗飘户,漏永更长,枕单衾薄。
梦里惊鸿唤起,坐对寒缸,犹听晨漏残角。
先自宿酲似病,共愁造合滋味恶。
虽有丁宁语,怕旁人多口,还类金铄。
如斯情绪,戚戚怎禁牢落。
纵欲凭江鱼寄往,漫霜毫频握,几时得见,诸事都记著。
百花中,夭桃秀色,堪餐作珍味。
武陵溪上,□宋玉墙头,全胜姝丽。
去年此日佳人倚。
凝情心暗喜。
恨未得、合欢鸳帐,归来犹半被。
寻春记前约因□,题诗算怎耐、相思憔悴。
攀玩对、东君道,莫教轻坠。
尖纤向、鬓边戴秀,芳艳在、多情云翠里。
看媚脸、与花争好,休夸空觅水。
圃韭畦蔬,嫩鸡野腊,邻酝稚子能赊。
罗幕新裁,画楼高耸,松梧柳竹交遮。
应便作归休计去,高揖渊明,下视林逋,到此如何,又走风沙。
都为啼号累我,思量事、未遂即咨嗟。
连年奔逐,旁州外邑,舟楫轻扬,鞭□倾斜。
仍冒触、烟岚邃险,风雪纵横,每值初寒在路,炎暑登车,空向长途度岁华。
消减少年,英豪气宇,潇洒襟怀,似此施为,纵解封侯,宁如便早还家。
绣阁临芳野。
向晚把、花枝卸。
奇容艳质,世间寻觅,除是图画。
这欢娱已紧人心也。
更翰墨、新挥洒。
展蛮笺、明窗底,把□心事都写。
谢女与檀郎,清才对、真态俱雅。
凤枕乐春宵,绛帷度秋夜。
便同云黯淡,冰霰纵横,也并眠鸳衾下。
假使过炎暑,共将罗扇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