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地焚香任此身,斋居孤兴在清晨。
参禅已断三生想,漱齿能消五浊尘。
眼底风花随气改,夜来蕉鹿辨谁真。
片云作对晴丝卷,方信虚空不属人。
扫地焚香任此身,斋居孤兴在清晨。
参禅已断三生想,漱齿能消五浊尘。
眼底风花随气改,夜来蕉鹿辨谁真。
片云作对晴丝卷,方信虚空不属人。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晨起时的内心世界与自然景象的交融。首句“扫地焚香任此身”,开篇即展现了一种清净、淡泊的生活态度,通过清扫地面、焚香静心,诗人让自己的身心得以净化,仿佛在尘世中找到了一片净土。接着,“斋居孤兴在清晨”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在清晨独处的宁静时刻,享受着孤独带来的思考与自由。
“参禅已断三生想,漱齿能消五浊尘”两句,表达了诗人通过禅修达到了心灵的净化,不再为过去的种种念头所困扰,同时通过漱口清除内心的杂念,象征着精神层面的洗涤。这里“三生想”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思绪,“五浊尘”则比喻世俗的烦恼和杂念。
“眼底风花随气改,夜来蕉鹿辨谁真”这两句描绘了自然界的景象与诗人内心世界的呼应。风花随气而变,如同诗人的心境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微妙调整;夜晚的梦境(蕉鹿之梦)让人分辨不清真实与虚幻,暗示了诗人对现实与梦境、真实与虚幻之间界限的探索。
最后,“片云作对晴丝卷,方信虚空不属人”以云卷云舒、晴丝飘动的景象,象征着宇宙的广阔与生命的无常。诗人从中领悟到,即使是虚空中的事物也并非完全属于个体,体现了对宇宙宏观与个人微观关系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生命短暂与宇宙永恒之间对比的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我、宇宙的独到见解,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寻求精神超越与内心平静的追求。
三月六日天微和,博士水亭乘醉过。
主人解衣即沽酒,外史扣壶能啸歌。
歌残夜久星移换,新月苍苍捲罗幔。
万事空嗟白发新,一壶共对清尊满。
子有园林东海浔,十载校书甘陆沈。
平生独抱饮水节,有时或赋还山吟。
高斋宴坐探玄默,时辈狂驰交不得。
自分绨袍比草青,直将富贵轻云白。
予本南宫淡荡人,与君交谊最相亲。
相逢且尽杯中物,遥忆风流席上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