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逢江汉上,曾似此林居。
引水涵云窦,编花护草庐。
雨香孤径竹,风冷半畦蔬。
曾侍山中石,还开案上书。
萍逢江汉上,曾似此林居。
引水涵云窦,编花护草庐。
雨香孤径竹,风冷半畦蔬。
曾侍山中石,还开案上书。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回归故山后所见的自然美景与内心的感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林间的静谧与生机。
首联“萍逢江汉上,曾似此林居”,以“萍逢”比喻诗人偶遇江汉之上的景象,仿佛回到了曾经居住的山林之中,营造出一种既熟悉又略带梦幻的氛围。
颔联“引水涵云窦,编花护草庐”,描绘了诗人回归后的生活场景。他引水入洞,让云雾融入其中,又用花朵编织成篱笆,保护着他的草庐。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颈联“雨香孤径竹,风冷半畦蔬”,进一步渲染了山林中的自然气息。雨后的竹径弥漫着清新的香气,微风吹过,半畦蔬菜在冷风中摇曳生姿。这两句通过嗅觉和触觉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与宁静的自然世界。
尾联“曾侍山中石,还开案上书”,则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以及对知识的渴望。他曾陪伴山中的石头,如今又在案头开启书籍,继续探索知识的海洋。这一联既是对过去生活的回顾,也是对未来学习的展望,体现了诗人对生活和知识的双重热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回归故山后的内心世界,以及他对自然、生活和知识的深刻感悟。
平生读书,如风过耳。岁月共流转,如磨复如蚁。
一如人嚼蜡,而不见其味。
又如弄孤杵,连夜不成米。
又如过羊肠,十步复一止。
年头月尾无一是,咄咄痴顽不识字。
见君诗,舌如黐,愧我为人师。
怪怪奇奇,如悬崖万仞龙盘古树枝。
又如生马不施鞚而驰,又如锦苔封漫岘山千年堕泪碑。
又如玉关客,血上老犀衣。
卢仝孟郊骨已朽,眼睛头颅何人相传授。
与君往还岁月久,比来春风入我牖,便觉岩前草木件件有生意。
跨蹇驴,出古寺,欲访子云问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