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从吏隐招提宿,相望城中隔几尘。
云暗雨来疑是晚,山深寒在不知春。
锄松得石添幽径,接竹通泉隔近邻。
此去又寻三洞约,初平应怪我来频。
为从吏隐招提宿,相望城中隔几尘。
云暗雨来疑是晚,山深寒在不知春。
锄松得石添幽径,接竹通泉隔近邻。
此去又寻三洞约,初平应怪我来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游子在春日里寻访隐逸之地的情景。开篇“为从吏隐招提宿,相望城中隔几尘”两句,表达了诗人因躲避世俗纷争而远离城市,心向往着那清净之地,与城中隔绝,只剩下几缕尘念。
接着,“云暗雨来疑是晚,山深寒在不知春”二句,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云层变幻,不知是否已至黄昏;山谷幽深,即便春意盎然也难以觉察。
“锄松得石添幽径,接竹通泉隔近邻”两句,则写诗人在自然中寻找隐逸之地的举动。锄去松根下方显露巨石,顺势成就一条幽静小径;又通过编织竹叶与溪流相连,以此作为与世隔绝的界限。
最后,“此去又寻三洞约,初平应怪我来频”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深处的向往,以及对于自己频繁到访此地的解释。这里的“三洞”可能指的是山中隐秘的洞穴,而“初平”则是对时光平和之意,诗人认为在这样平静无忧的时节里,对于自然之美的追寻并不过分。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向往,以及希望脱离尘世纷争的心境。
放萤去,不须留,聚时年少今白头。
架中科斗万馀卷,一字千回重照见。
青云杳渺不可亲,开囊欲放增馀怨。
且逍遥,还酩酊,仲舒漫不窥园井。
那将寂寞老病身,更就微虫借光影。
欲放时,泪沾裳,冲篱落,千点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