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沙全湿,风前竹半斜。
野桥通细水,秋圃映馀花。
出郭悲尘鞅,临池忆钓槎。
清歌且终日,应不问年华。
雨后沙全湿,风前竹半斜。
野桥通细水,秋圃映馀花。
出郭悲尘鞅,临池忆钓槎。
清歌且终日,应不问年华。
这首诗描绘了秋日雨后的自然景象与诗人的情感体验,充满了深沉的意境和淡淡的忧伤。
首联“雨后沙全湿,风前竹半斜”,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雨后大地的湿润与风中竹子的倾斜,营造了一种静谧而略带萧瑟的氛围。湿漉漉的沙地与微微倾斜的竹子,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让人仿佛能感受到微风拂面、雨水滴落的声音。
颔联“野桥通细水,秋圃映馀花”,进一步扩展了画面的广度。野桥横跨细流,秋日的园圃中还残留着几朵残花,这一景致既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衰败并存之美,也暗示了季节更迭的自然规律。通过“映”字,将花朵与园圃紧密相连,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色彩对比。
颈联“出郭悲尘鞅,临池忆钓槎”,表达了诗人走出城市,面对自然时的复杂心情。在“出郭”之后,诗人或许感受到了外界的喧嚣与束缚(“尘鞅”),内心涌起了一丝悲凉。而“临池忆钓槎”则透露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回忆,似乎在怀念过去的悠闲时光,或是对某种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
尾联“清歌且终日,应不问年华”,以一种超脱的态度收束全诗。诗人选择在清歌中度过一天,似乎在逃避时间的流逝与岁月的无情。这不仅是对当下美好时光的珍惜,也是对人生无常的一种深刻体悟。通过“不问年华”,诗人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淡然态度,以及对内心平静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秋日雨后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情感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一种深沉而又略带忧郁的美学风格。它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变化,也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时间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