祇应天上路,不为下方开。
道既学不得,仙从何处来。
祇应天上路,不为下方开。
道既学不得,仙从何处来。
这首诗《题失》由唐末宋初的诗人许坚所作,通过对“天上路”与“下方”的对比,以及对“道”与“仙”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首句“祇应天上路,不为下方开”,以“天上路”象征着超凡脱俗、理想化的境界,而“下方”则代表现实世界。诗人认为,通往这种理想境界的道路是只属于天上的,不为凡人所开启,暗示了现实与理想的隔阂,以及追求超越世俗的艰难。
次句“道既学不得,仙从何处来”,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这里的“道”不仅指修行之道,也暗含了人生的真谛和宇宙的奥秘。诗人提出疑问:既然无法通过学习获得,那么超凡脱俗的“仙”又从何而来?这不仅是对个人修行的反思,也是对整个社会和宇宙秩序的探索,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意义和存在价值的深沉思考。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构建了一个关于理想与现实、修行与成仙的哲学对话,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终极问题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
山川收晚霁,暝色上高台。
共是吟秋客,还同看月来。
衣冠林薮逸,词赋柏梁才。
山鬼惊联句,沙禽避洗杯。
河低全拂树,露重稍滋苔。
海上鲛人出,云中桂子开。
乐游良夜剧,高兴昔人谐。
归去金溪上,看云首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