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旦聊乞食,佛座涌金鳌。
骨瘦知吟苦,眉长见腊高。
香灯岩洞月,杖锡海门涛。
近失潇湘谱,瑶琴废不操。
震旦聊乞食,佛座涌金鳌。
骨瘦知吟苦,眉长见腊高。
香灯岩洞月,杖锡海门涛。
近失潇湘谱,瑶琴废不操。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在清源寺中生活的僧侣形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其生活状态与内心世界。
首句“震旦聊乞食”,点明了僧侣的身份和生活方式,他以乞食为生,游历四方,体现了佛教僧侣的行脚生活。接着“佛座涌金鳌”一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佛座比作涌动的金鳌,既表现了佛座的庄严,也暗示了僧侣对佛法的虔诚追求。
“骨瘦知吟苦,眉长见腊高。”这两句通过外貌描写,揭示了僧侣的生活艰辛与修行的坚定。骨瘦如柴,说明了生活的清苦;眉长而高,象征着内心的坚韧与修行的深入。
“香灯岩洞月,杖锡海门涛。”这两句描绘了僧侣修行环境的静谧与壮阔。香灯映照下的岩洞月色,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而手持锡杖,行走于海门涛声之中,则展现了僧侣修行路上的孤独与坚定。
最后,“近失潇湘谱,瑶琴废不操。”表达了僧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潇湘谱是古代音乐中的经典之作,瑶琴则是古代文人雅士常用的乐器。这两句暗示了僧侣虽然身处佛门,但内心仍保留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即使在修行中,也不忘弹奏瑶琴,寻找心灵的慰藉。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僧侣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在修行过程中的坚韧、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欣赏,是一首富有深意的佳作。
客罢萧然欲闭关,竹阴梅影两斓斑。
温风不救诗寒相,老色聊须酒借颜。
此味何妨君与共,流年莫待水西还。
破春行乐胡为始,快阁之馀有观山。
闲居顾合亲杯勺,醉后无人怪疏略。
所嗟故旧不可同,往往茅斋成独酌。
儿曹痴疾故我问,问我嗜此有何乐。
那知是乡疆场宽,南北东西无住著。
自应祗觅睡昏昏,不肯留计绶若若。
浮生倏忽几许事,今是何必还须昨。
粗能适意效陶阮,底用策勋追卫霍。
比年多病苦羸劣,暇日关心惟裹药。
誓从欢伯重寻盟,身虽欲前心乃却。
今晨风日亦佳哉,冬暖如春木阴薄。
潜鱼拨剌鸟缓鸣,得处与我端相各。
应门走报白衣至,麾去谓尔宁善谑。
山阴应接已不暇,安得此君仍大嚼。
须臾负担置我侧,趺坐方稳为惊作。
问之遣向阿连家,季也不爽千金诺。
竟徵西园昔人例,尚病无花来自洛。
快令汲井洗觥觞,小摘畦蔬失穿屩。
俱来数纸定谁氏,疑枉续帖摹秘阁。
抽簪击钵一诵之,郊居赋谢东阳约。
苍然暮色且欲合,檐光小占明窗拓。
一时顿有未足道,真是曹刘暗中索。
预愁取将下雷电,破箧深藏更牢钥。
出门仰视天雨霜,良夜初沉云四幂。
《比作诗从成父索不老泉并简子进昆仲今日成父送酒与子进子肃子仪诗俱来复次元韵》【宋·赵蕃】闲居顾合亲杯勺,醉后无人怪疏略。所嗟故旧不可同,往往茅斋成独酌。儿曹痴疾故我问,问我嗜此有何乐。那知是乡疆场宽,南北东西无住著。自应祗觅睡昏昏,不肯留计绶若若。浮生倏忽几许事,今是何必还须昨。粗能适意效陶阮,底用策勋追卫霍。比年多病苦羸劣,暇日关心惟裹药。誓从欢伯重寻盟,身虽欲前心乃却。今晨风日亦佳哉,冬暖如春木阴薄。潜鱼拨剌鸟缓鸣,得处与我端相各。应门走报白衣至,麾去谓尔宁善谑。山阴应接已不暇,安得此君仍大嚼。须臾负担置我侧,趺坐方稳为惊作。问之遣向阿连家,季也不爽千金诺。竟徵西园昔人例,尚病无花来自洛。快令汲井洗觥觞,小摘畦蔬失穿屩。俱来数纸定谁氏,疑枉续帖摹秘阁。抽簪击钵一诵之,郊居赋谢东阳约。苍然暮色且欲合,檐光小占明窗拓。一时顿有未足道,真是曹刘暗中索。预愁取将下雷电,破箧深藏更牢钥。出门仰视天雨霜,良夜初沉云四幂。
https://shici.929r.com/shici/Ebm7Wj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