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苦人间不尽愁,每拚须是入山休。
若为此夜山中宿,犹自中宵煎百忧。
百战西江方底定,六飞南甸尚淹留。
何人真有回天力,诸老能无取日谋?
常苦人间不尽愁,每拚须是入山休。
若为此夜山中宿,犹自中宵煎百忧。
百战西江方底定,六飞南甸尚淹留。
何人真有回天力,诸老能无取日谋?
这首诗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守仁所作的《宿净寺四首(其二)》。诗人以深沉的笔触表达了对世间纷扰和内心忧虑的感慨。首句“常苦人间不尽愁”直接揭示了诗人对世间烦恼的深深忧虑,他感到人间的愁苦无尽无休。
第二句“每拚须是入山休”表达了诗人试图逃避现实,寻求宁静的愿望,通过隐居山林来摆脱世事的困扰。然而,即使身在山中,“若为此夜山中宿,犹自中宵煎百忧”,诗人仍无法完全隔绝内心的忧虑,夜晚的静谧反而使他的思绪更加翻腾。
接着,诗人借“百战西江方底定”暗示国家战乱未息,南方地区仍有动荡,“六飞南甸尚淹留”进一步强调了朝廷决策的迟缓,未能迅速平定局势。这种社会现状让诗人深感忧虑,呼唤有人能扭转乾坤,改变时局。
最后一句“何人真有回天力,诸老能无取日谋?”诗人发出疑问,谁能真正拥有改变命运的力量?那些德高望重的长者是否能积极筹划,解决眼前的危机?这既是对个人困境的反思,也是对社会高层的期待。
总的来说,这首诗体现了王守仁深沉的忧患意识和个人对于治世之道的思考,展现了他作为儒家学者的责任感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问海棠花下,又何如、玄都观中游。
叹佺巢蜀锦,常时不数,前度何稠。
谁见宣华故事,歌舞簇遨头。
共是西江水,不解西流。
在处繁华如梦,梦占人年少,生死堪羞。
任倾城倾国,风雨一春休。
醉逢君、何须有约,醉留君、系不住扁舟。
空又失,花前一笑,绿尽芳洲。
宿雨轻飘洒。少年时、追欢记节,同人于野。
老去登临无脚力,徙倚屋东篱榭。
但极目、海山如画。
千古惟传吹帽汉,大将军、野马尘埃也。
须彩笔,为陶写。鹤归旧里空悲咤。
叹原头、累累高冢,洛英凋谢。
留得香山病居士,却入渔翁保社。
怅谁伴、先生情话。
樽有葡萄簪有菊,西凉州、不似东篱下。
休唤醒,利名者。
老逢初度,小儿女、盘问翁翁年纪。
屈指先贤,彷佛似,当日申公归邸。
跛子形骸,瞎堂顶相,更折当门齿。
麒麟阁上,定无人物如此。
追忆太白知章,自骑鲸去后,酒徒无几。
恶客相寻,道先生、清晓中酲慵起。
不袖青蛇,不骑黄鹤,混迹红尘里。
彭聃安在,吾师淇澳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