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书初不待衡谭,奠璧都南万玉参。
黄屋倚霄明半夜,紫坛承月眩诸龛。
声喧大吕初终六,影动玄圭陟降三。
可是天公须羯鼓,已回寒驭作春酣。
奏书初不待衡谭,奠璧都南万玉参。
黄屋倚霄明半夜,紫坛承月眩诸龛。
声喧大吕初终六,影动玄圭陟降三。
可是天公须羯鼓,已回寒驭作春酣。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次韵王尧明郊祀显相之作》,通过对郊祀仪式的描绘,展现了皇家祭祀的庄重与神圣。首句“奏书初不待衡谭”,暗示了礼仪的严谨和准备充分;“奠璧都南万玉参”则描绘了祭品的华美和规模宏大。
“黄屋倚霄明半夜”形象地写出皇帝在深夜出行,宫殿高耸入云,月光照耀下的景象;“紫坛承月眩诸龛”进一步渲染了祭祀场所的神秘与辉煌。接下来,“声喧大吕初终六”描述了音乐的壮丽,大吕是古代的乐器,此处象征着祭祀乐章的高潮;“影动玄圭陟降三”则借玄圭(祭器)的升降,象征神灵的降临与离去。
最后两句“可是天公须羯鼓,已回寒驭作春酣”,寓意天公被热烈的祭祀气氛所感染,仿佛冬日寒气已被驱散,如同春天的到来,表达了对祭祀成功的祈愿和对自然和谐的向往。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郊祀的壮观场面,体现了诗人对皇家礼制的敬畏和对盛世气象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