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女处瑶台,丰肌艳皎皎。
端令鸩为媒,告我以不好。
犹豫令人悲,自悔辩不早。
如何问雄鸠,佻巧岂可道。
佚女处瑶台,丰肌艳皎皎。
端令鸩为媒,告我以不好。
犹豫令人悲,自悔辩不早。
如何问雄鸠,佻巧岂可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子在面对鸩鸟的诱惑时内心的挣扎与矛盾。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情感表达,展现了人性中的犹豫与自我反省。
“佚女处瑶台,丰肌艳皎皎。” 开篇以“瑶台”象征女子高洁脱俗的生活环境,而“丰肌艳皎皎”则赞美了她的美丽与气质。这样的描写奠定了诗歌的基调,预示着接下来将有一段关于美的诱惑与道德抉择的故事展开。
“端令鸩为媒,告我以不好。” 这一句巧妙地引入了鸩鸟这一角色,它作为“媒人”,带来了不好的消息,暗示了即将到来的诱惑。通过“媒”的角色设定,诗人巧妙地将现实中的诱惑与传统故事中的诱惑相结合,增加了故事的层次感。
“犹豫令人悲,自悔辩不早。” 这两句直接表达了女子面对诱惑时内心的痛苦与挣扎。犹豫不仅让她感到悲伤,也让她后悔没有及早做出正确的判断。这种情感的深度描绘,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复杂性。
“如何问雄鸠,佻巧岂可道。” 最后两句则是对鸩鸟的质问,同时也反映了女子对于自己被诱惑的反思。她质疑鸩鸟的狡猾与欺骗,表达了对自身陷入困境的无奈与愤怒。同时,这也是一种自我警醒,提醒人们要警惕那些看似美好的诱惑背后可能隐藏的危险。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巧妙的情节设置,展现了人性在面对诱惑时的挣扎与选择,以及由此引发的自我反思。它不仅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歌,也是对人类道德与情感世界的深刻探讨。
通国兴仁逊,浑然太古时。
不营分表事,肯拾道傍遗。
山步多樵笛,郊行足酒旗。
马应无失塞,羊岂有亡歧。
坠李羞三咽,堆金畏四知。
如何仙圣境,著得窃桃儿。
饮啄于身切,宜无决择然。
岂其阳忍渴,嫌以盗名泉。
北泽行犹至,东陵恶莫湔。
羞为滥觞者,宁作挂瓢贤。
激齿希高士,流涎异醉仙。
枯肠一勺足,勿傍石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