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舂麦米饥作餐,少年辛苦贫亦欢。
人家反背不同力,白头踯躅长悲叹。
湖州青铜铸明镜,不照人心空照影。
翁不见茅山道人麻布衣,舍身出家终不归。
朝舂麦米饥作餐,少年辛苦贫亦欢。
人家反背不同力,白头踯躅长悲叹。
湖州青铜铸明镜,不照人心空照影。
翁不见茅山道人麻布衣,舍身出家终不归。
这首元代诗人叶兰的《茅山道人歌》,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社会图景,通过对比少年与老人的生活状态,以及对茅山道人的描述,展现了人生的艰辛与追求精神自由的执着。
首句“朝舂麦米饥作餐”,描绘了劳动人民在清晨劳作的情景,他们以粗粝的麦米充饥,生活虽苦,却因年轻而充满活力,即使贫穷也乐在其中。这种乐观坚韧的精神,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真实写照。
接着,“少年辛苦贫亦欢”进一步强调了年轻人面对生活的艰辛,依然保持乐观态度,享受着劳动带来的快乐。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态度,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传统美德。
“人家反背不同力,白头踯躅长悲叹”则通过对比,揭示了社会中不同阶层之间的差异。年轻时辛勤劳作的人们,到了老年却无法改变命运,只能在生活的重压下悲叹不已。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社会的不公,也表达了对老年人生活境遇的关注和同情。
“湖州青铜铸明镜,不照人心空照影”运用比喻手法,将人心比作难以窥探的深海,而明镜则象征着外在的表象。这句话暗示了人们内心的复杂与难以被外界完全理解,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性深处的探索和思考。
最后,“翁不见茅山道人麻布衣,舍身出家终不归”点明了诗歌的主题。茅山道人,作为出家人,穿着简朴的麻布衣,舍弃尘世的繁华与束缚,选择了一条孤独的修行之路。这不仅是对个人精神追求的赞美,也是对超越物质、追求心灵自由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对比,展现了人生的多面性和对精神自由的渴望,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哲理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