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是诗禅我酒禅,莫论成佛与生天。
四时诗酒四时共,却被人呼两个仙。
君是诗禅我酒禅,莫论成佛与生天。
四时诗酒四时共,却被人呼两个仙。
这首诗以对仗工整、寓意深远著称。诗人张萱将自己比作“酒禅”,而将对方比作“诗禅”,巧妙地将饮酒与作诗这两种文人的雅好相提并论,表达了对对方才情的高度赞赏。通过“君是诗禅我酒禅”一句,诗人不仅展现了自己与友人之间在艺术追求上的互补,更暗含了对彼此生活态度的认同。
“莫论成佛与生天”一句,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超越世俗的追求,暗示了诗人与友人共同追求的精神境界,不拘泥于物质或功名的束缚,而是向往一种更为高远的精神自由。这里,“成佛”与“生天”分别代表了佛教中的最高成就与理想境界,体现了诗人对精神世界的向往。
后两句“四时诗酒四时共,却被人呼两个仙”则描绘了一幅四季如诗如酒的生活画卷,强调了诗人与友人无论在何种季节、何种情境下都能共享诗酒之乐,共同创造美好时光。这一场景不仅充满了诗意,也蕴含着一种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即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美、享受美,并与他人分享这份美好。最终,诗人以“却被人呼两个仙”收尾,既是对自身与友人之间深厚友谊的肯定,也是对他们超越常人、追求精神境界的一种赞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富有哲理的语言,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以及他们对高雅生活情趣的共同追求,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精神世界和艺术生活的独特理解与追求。
忠襄先生有贤甥,卢溪先生有贤孙。
只今二十能缀文,超然下笔如有神。
忠襄大节争日月,卢溪清风敌霜雪。
两家不是无家法,何须外人问衣钵。
老夫卧病南溪旁,芙蓉红尽菊半黄。
子来问讯维摩诘,分似家风一瓣香。
去年客京都,子去我未至。
得书不得面,安用殷勤意。
犹矜各未老,相见当亦易。
不知此蹉跎,交道遽云坠。
一抔胡不仁,埋此经世志。
弦绝谅何益,蕙叹庸不悴。
吾闻佛者流,正以生作累。
梦中尚微言,子岂悲世事。
下一岭,上一岭,上如登天下如井,人言个是陂子径。
猿藤径里无居民,陂子径里无行人。
冷风萧萧日杲杲,露湿半青半黄草。
前日猿藤犹有猿,今此一鸟亦不喧。
树无红果草无蕊,纵有猿鸟将何餐。
两山如壁岸如削,一径缘空劣容脚。
溪声千仞撼林壑,崖石欲崩人欲落。
来日长峰径更长,陂子径荒未是荒。
蒋家三径未入手,岭南三径先断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