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王帝伯一蒲团,落尽松花不下坛。
岂是江山制夫子,秪缘夫子制江山。
皇王帝伯一蒲团,落尽松花不下坛。
岂是江山制夫子,秪缘夫子制江山。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独特的画面:皇帝和士人如同坐在蒲团上,仿佛超越了世俗权力的争夺,显得超然物外。"落尽松花不下坛",暗示时间流逝,松花飘落,象征着世事变迁,而他们依然坚守自己的立场,不为权势所动。
"岂是江山制夫子,秪缘夫子制江山",这两句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士人精神的赞美。他认为,真正的江山并非由帝王掌控,而是由那些有道德学问(即“夫子”)的人通过他们的影响力来塑造和引导。这是一种对儒家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推崇,强调了知识与道德在社会秩序中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轻松的笔调,寓含深意,表达了对士人独立人格和道德力量的敬仰,体现了明代士人的文化追求和价值取向。
飘风激浮云,飞雨来若注。
絺衣逼新凉,感此岁云暮。
高堂有华簟,坐觉颜色故。
人情随炎凉,兴废一何屡。
鲜鲜中庭菊,华叶日敷布。
可怜摇落中,尔独傲霜露。
官闲随俗念,岁晚无欢趣。
惟与青山期,晴明蹑芒履。
客行趋阳翟,驱马登高岗。
群山拱西都,回首瞰许昌。
原田秀且润,烟水远分行。
荒冢卧石兽,古祠摧画墙。
我行日已远,风物非故乡。
随俗强饮食,所求肢体强。
儿生事弧矢,有志行四方。
秣马访前古,吾将问兴亡。
旗尾指船头,篙工告风便。
张帆弛双橹,去势如脱箭。
船傍两高山,过目若流电。
波平船稳驰,客寝兀未变。
吾闻西江龙,神力回宇县。
往来万夫祷,正直巧获愿。
嗟予何所恃,诚确无所荐。
神岂哀我穷,有赐不待献。
乃知人穷我,本不坐神谴。
人间事若异,未易以言辩。
坐令千里远,近若在几研。
惭非谢宣城,攫笔赋净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