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数茅屋,一半是斜阳。
门掩垣衣老,溪流石发香。
归云阴磴湿,玄鸟暮天长。
莫怪忘三伏,千峰夕气凉。
东山数茅屋,一半是斜阳。
门掩垣衣老,溪流石发香。
归云阴磴湿,玄鸟暮天长。
莫怪忘三伏,千峰夕气凉。
此诗描绘了夏日傍晚,站在茅山顶上所见之景,充满了静谧与深邃的意境。首句“东山数茅屋,一半是斜阳”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夕阳西下,山间茅屋沐浴在余晖中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温暖而宁静的氛围。接着,“门掩垣衣老,溪流石发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古朴与自然之美,门扉紧闭,垣衣苍老,溪水潺潺,石头散发出淡淡的香气,这些细节描绘出了一种远离尘嚣的隐逸生活气息。
“归云阴磴湿,玄鸟暮天长”则将视线转向天空,归云笼罩着湿漉漉的山路,玄鸟在辽阔的暮空中飞翔,这一景象既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轮回。最后,“莫怪忘三伏,千峰夕气凉”表达了诗人对夏日酷热的超脱,即使身处炎热的三伏天,也能感受到山中傍晚的清凉,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然。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夏日傍晚山中生活的静美画卷,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也传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日暮来青鸟。启芸囊、纸光如砑,香云缥缈。
易安夫妻皆好古,夏鼎商彝细考。
聚绝世、人间奇宝。
太息兵荒零落散,剩残编、几卷当年稿。
前人物,后人保。芸台相国亲搜校。
押红泥、重重小印,篇篇玉藻。
南渡君臣荒唐甚,谁写乱离怀抱。
抱遗憾、讹言颠倒。
赖有先生为昭雪,算生年、特记伊人老。
千古案,平翻了。
试放眼,此地名山多少。
尽古今、酒徒词客,奇怀着意搜讨。
倚高楼、无言静对,伴孤云、看尽飞鸟。
落照金波,初暾翠雾,一弹指顷人间昏晓。
起高歌,四山响彻,叶下寒林悄。
休回首,青莲陈迹,余怀凄渺。
叹醉里、江山还大,醒来天地都小。
便乞向、青山埋骨,不足以、娱吾身老。
且与诸公,同倾酒盏,乐游毋负风光好。
下山路、冷云斜日,十里田间绕。
偶然事,使后来人,羡此鸿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