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并日星真细事,义参天地在彝伦。
寥寥千古空遗迹,薇满西山意自春。
名并日星真细事,义参天地在彝伦。
寥寥千古空遗迹,薇满西山意自春。
这首诗由元代诗人胡长孺所作,名为《题范文正公书伯夷颂后二首(其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对比手法,表达了对历史人物与道德理想的深刻思考。
首句“名并日星真细事”,以“日星”比喻名望的崇高,将个人的名声与日月星辰相提并论,强调了名望的宏大。然而,“真细事”则暗示了名声在更广阔的历史与道德视野中的微不足道,引出对名与实之间关系的反思。
次句“义参天地在彝伦”,进一步深化了道德与宇宙秩序的关系。“义”指道德准则,“参天地”意味着与天地自然法则相协调,而“彝伦”则是指永恒不变的道德规范。这一句强调了道德原则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后两句“寥寥千古空遗迹,薇满西山意自春”,通过对比历史的空虚与自然的生机,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及其道德追求的复杂情感。一方面,历史上的伟人虽已逝去,但他们的事迹却如同遗迹一般,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另一方面,自然界的春天依然如期而至,万物复苏,展现出生命的不朽与自然循环的力量。这不仅是对历史人物道德追求的赞美,也是对生命与自然永恒循环的颂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与自然的对比,以及对名与实、道德与宇宙秩序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道德理想及自然规律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元代文人对于历史、道德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独特见解。
五湖云扰鏖中原,五马渡江江欲浑。
关中帝子已北狩,洛下士族争南奔。
新亭英雄相对泣,国体艰危仅能立。
姑熟甫见欃枪沉,历阳又闻䝟貐入。
江左夷吾身退高,廊庙重臣刘与刁。
幼君母后等孤注,元舅鼠伏先遁逃。
将军精忠贯白日,气吞馀子前无敌。
身冒白刃如无人,此身不知知有国。
二子从父身争先,父前子后同九泉。
当时豪杰谁不死,一门忠孝今千年。
六朝往事随流水,将军至今犹庙祀。
世间万事等飘风,只有忠孝传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