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二风诗十篇.治风诗五篇·其五至理》
《二风诗十篇.治风诗五篇·其五至理》全文
唐 / 元结   形式: 四言诗

理何为兮,系修文德。加之清一,莫不顺则。

意彼刑法,设以化人。致使无之,而化益纯。

所谓代刑,以道去杀。呜呼呜呼,人不斯察。

(0)
翻译
为何要遵循道理?是为了培养高尚的品德。再加上清明统一的治理,无人不遵从法则。
考虑到那法律与惩罚,本是用来教化众人。期望达到无需刑罚之日,那时教化将达到至纯。
这便是以德代刑,用正道消除杀戮。唉呀唉呀,人们却往往未能深刻理解这一点。
注释
理何为兮:为何要遵循道理。
系修文德:培养高尚的品德。
加之清一:加上清明统一的治理。
莫不顺则:无人不遵从法则。
意彼刑法:考虑到那法律与惩罚。
设以化人:本是用来教化众人。
致使无之:期望达到无需刑罚。
而化益纯:教化将达到至纯。
所谓代刑:以德代刑。
以道去杀:用正道消除杀戮。
呜呼呜呼:唉呀唉呀,表示叹息。
人不斯察:人们未能深刻理解。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结的作品,属于《二风诗十篇》中的《治风诗五篇》的第五首。全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对理想社会状态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理性、德行和法制的思考。

“理何为兮,系修文德。”这两句开篇提出了一个哲学性的问题——“理”是什么,它与文明的德行又是如何联系的。这里的“理”可理解为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原则,也指人类社会应该遵循的道德法则。

“加之清一,莫不顺则。”作者认为,当这种理念被赋予一种高洁无私的品质时,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人间万象,都会趋于和谐、顺畅。这里体现了道家思想中“道法自然”的理念。

“意彼刑法,设以化人。”接下来的两句探讨的是法律与刑罚的问题。作者认为,即便是严峻的法律,也应当以教育人、引导人的方式来实施,而非单纯的惩罚和镇压。这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德主刑辅”的观点。

“致使无之,而化益纯。”诗中的“致使”指的是通过这样的理念和方法,最终达到一个没有刑罚、社会自我和谐的状态。这种状态下的人性也会变得更加纯净。

最后,“呜呼呜呼,人不斯察。”表达了作者对于当时人们不能深刻理解和践行这些理想的哀叹。

总体而言,这首诗展示了诗人对于理想社会、德治与法制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未来美好社会状态的向往。

作者介绍
元结

元结
朝代:唐   字:次山   号:漫叟   籍贯:河南鲁山   生辰:719~772年

元结(719-772年),字次山,号漫叟、聱叟、浪士、漫郎,唐代道家学者。原籍河南(今河南洛阳),后迁鲁山(今河南鲁山县),天宝六载(747)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道家思想对元结影响深远。天宝十二载进士及第。安禄山反,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
猜你喜欢

句·其三十六

箫鼓不分忧乐事,衣冠难辨吉凶人。

(0)

次韵李智渊暮行湖上

晚凉曳杖寻幽绝,怪树相逢如磬折。

萦纡小径浑路迷,突兀高亭补林阙。

袭人暗递竹间风,延客长明波底月。

游鱼适性频往来,归鸟呼雏弄清越。

避炎终夕见天真,脱巾露顶脚不袜。

(0)

游灵泉寺

人日访山寺,春风能借温。

柳桥通一水,柏径隐重门。

泉窦来何处,梅花别有村。

从容寻后约,假榻卧云根。

(0)

次韵李久善近诗四首·其四

高人来折节,不免稻粱谋。

排闷唯诗卷,消愁只茗瓯。

此时同幕府,何日共仙舟。

气味难相得,逢君写我忧。

(0)

莫能名庵二首·其二

青山突兀倚长空,不作人间儿女容。

几载无名茅处士,一朝识破有林宗。

(0)

和王安抚六言十首·其五

雅颂意久不闻,周孔业将遂堙。

若要兴灭继绝,不妨动地惊人。

(0)
诗词分类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诗人
万俟咏 商辂 华蘅芳 张宇初 崔峒 独孤及 景翩翩 王安国 令狐楚 李珣 刘迎 金农 黄姬水 贺双卿 黄宗羲 欧阳建 刘言史 李濂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