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三茅君,向我若招手。
凌虚接太清,下作神仙薮。
劳山虽云高,不如茅峰陡。
峰峰滋白云,勾曲比岣嵝。
至今华阳洞,洞天极深黝。
山中陶隐居,长是烟霞叟。
惜哉符颂书,致诸萧公右。
灵山生药材,时为上方受。
少挂神武冠,老遗天子友。
宰相杂神仙,茅君其许否。
云中三茅君,向我若招手。
凌虚接太清,下作神仙薮。
劳山虽云高,不如茅峰陡。
峰峰滋白云,勾曲比岣嵝。
至今华阳洞,洞天极深黝。
山中陶隐居,长是烟霞叟。
惜哉符颂书,致诸萧公右。
灵山生药材,时为上方受。
少挂神武冠,老遗天子友。
宰相杂神仙,茅君其许否。
此诗描绘了对茅山的向往与赞美之情。诗人以云中三茅君的形象开篇,仿佛在空中向他招手,引出对茅山仙境的想象。接着,诗人将劳山与茅峰进行对比,突出茅峰之高峻,并通过“峰峰滋白云”、“洞天极深黝”等描绘,展现了茅山的神秘与幽静。
诗中提到的“华阳洞”和“洞天”,进一步渲染了茅山作为神仙聚集之地的氛围。陶隐居的典故则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暗示茅山自古以来就是隐逸之士的归宿。诗人对于“符颂书”的惋惜,表达了对仙人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对未能直接与茅山仙人交流的遗憾。
最后,诗人以“灵山生药材,时为上方受”赞颂了茅山的自然之宝,以及“神武冠”与“天子友”的形象,暗示了茅山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与影响力。全诗通过对茅山的景物描写与历史传说的引用,展现了诗人对这一仙境的深深敬仰与向往。
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限鸣蜩翠扫空。
炎威一何骄,不有商飙惨。
苍茫云海路,飞龙不可览。
我本灌园人,昔乃从铅椠。
万事已灰心,十载空尝胆。
亭亭松篁边,小池开菡萏。
芬清泥自污,根固波徒撼。
终日哦其间,一卧寂百感。
相期晚节香,看此秋容淡。
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临锦屏。
涉江亲到锦屏上,却望城郭如丹青。
虚堂奉祠子杜子,眉宇高寒照江水。
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
山川寂寞客子迷,草木摇落壮士悲。
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
夜归沙头雨如注,北风吹船横半渡。
亦知此老愤未平,万窍争号泄悲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