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是儒宗,中为道本,中是禅机。
这三教家风,中为捷径,五常百行,中立根基。
动止得中,执中不易,更向中中认细微。
其中趣,向词中剖得,慎勿狐疑。个中造化还知。
却不在、当中及四维。
这日用平常,由中运用,兴居服食,中里施为。
透得此中,分明中体,中字元来物莫违。
全中了,把中业劈破,方是男儿。
中是儒宗,中为道本,中是禅机。
这三教家风,中为捷径,五常百行,中立根基。
动止得中,执中不易,更向中中认细微。
其中趣,向词中剖得,慎勿狐疑。个中造化还知。
却不在、当中及四维。
这日用平常,由中运用,兴居服食,中里施为。
透得此中,分明中体,中字元来物莫违。
全中了,把中业劈破,方是男儿。
这首元代词作《沁园春·勉中庵执中妙用》是李道纯对中庸之道的深刻阐述和赞颂。词中强调了儒家、道家和禅宗共同的核心理念——"中",认为它是修身立德、行为准则的基石。"中"不仅是行动的准则,也是内心的追求,要求人们在动静之间、细微之处都能保持中正,不偏不倚。
词人提醒读者,真正的"中"并非仅限于空间的中心或四方的均衡,而是一种超越物理界限的精神境界,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言行举止、起居饮食。只有真正理解和体验到"中"的真谛,才能达到"分明中体"的境地,不违事物的本质。
最后,词以"全中了,把中业劈破,方是男儿"作结,鼓励人们不仅要深入理解中庸之道,还要将其付诸实践,通过实际行动去践行和弘扬这一智慧,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汉气概。
总的来说,这首词以深沉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中庸之道的推崇和对世人修行的期许。
马烦箠策车驰毂,终岁尘劳常碌碌。
喜闻岩寺在山中,路转清溪入幽谷。
乍行山口疑洞天,穷深一上翻平田。
千层台殿隐林木,四面石壁生云烟。
山僧迎门笑相揖,为语祖师存德迹。
屈指于今八百年,已在西来达摩前。
鹤鸣飞止黄金地,锡杖涌起清凉泉。
境称尚绝名天下,天台石桥乃其亚。
千峰不改岁寒时,一水最怜秋月夜。
半生游学颇艰辛,且向空山老此身。
也知方丈安禅处,解笑东西南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