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茅逢路叉,生计附桑麻。
借宿难容马,披衣易染霞。
枕边蛙语乱,檐角月痕斜。
参得玄同理,何庐非我家。
结茅逢路叉,生计附桑麻。
借宿难容马,披衣易染霞。
枕边蛙语乱,檐角月痕斜。
参得玄同理,何庐非我家。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宿山间民房的独特体验与感悟。首句“结茅逢路叉,生计附桑麻”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自然质朴的生活场景,茅屋建于道路交汇之处,生活依傍着桑麻,充满了田园生活的气息。
接着,“借宿难容马,披衣易染霞”两句,通过对比手法,既展现了住宿条件的简陋,又巧妙地描绘了日出时分,霞光映照在衣物上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简单生活的满足。
“枕边蛙语乱,檐角月痕斜”则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宁静与生动,蛙声此起彼伏,打破了夜的寂静,而月光斜照在屋檐上,为这静谧的夜晚增添了几分诗意。
最后,“参得玄同理,何庐非我家”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通过自己的体验,领悟到了宇宙万物相通的道理,认为无论身处何处,只要有心灵的契合,皆可视为家。这种超越物质条件的精神追求,体现了诗人深邃的哲学思考和豁达的人生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和内心感受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对宇宙真理的深刻体悟,语言清新脱俗,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天地之大德日生,圣人大宝不必位。
世间所重谁仁贤,况复降心归善逝。
法交犹忆十年前,十里香花拥法筵。
选佛君家半筹室,阶前玉树犹翩翩。
江门一别江水深,烽烟云水两浮沉。
三老重来秋再半,闻君慕道同初心。
白衣护法如护己,等视群生如一子。
大觉金仙曾有言,长寿因缘秖有此。
祝君从此更七十,存心济物长如佛。
竹林阮步兵,纵酒落世事。
母卒犹弹棋,二斗不足醉。
一号血数升,放达将安在。
所以贵有我,此心终难昧。
哀乐循固然,岂以一醉窴。
孔圣云汝安,乃以折狂蔽。
天性焉可诬,守此达礼义。
出处吾自将,不醉亦何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