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袅袅波,木叶萧萧下。
玉簟感凉秋,银烛怜遥夜。
对影不成欢,泪迸觥船泻。
一曲雨零铃,分付知音者。
洞庭袅袅波,木叶萧萧下。
玉簟感凉秋,银烛怜遥夜。
对影不成欢,泪迸觥船泻。
一曲雨零铃,分付知音者。
这首《生查子》由清代诗人陈匪石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秋日洞庭湖畔的凄美画面。
首句“洞庭袅袅波”,以袅袅之波描绘洞庭湖的水面,波光粼粼,仿佛在轻柔地摇曳,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接着,“木叶萧萧下”一句,通过落叶飘落的声音,进一步渲染了秋天的肃杀与寂寥,落叶与湖水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动人心弦的画面。
“玉簟感凉秋”中,“玉簟”指的是光滑如玉的竹席,这里用来形容秋夜的凉爽,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清凉与孤寂。“银烛怜遥夜”则通过银色的烛光,表现了夜晚的漫长与孤独,烛光似乎在陪伴着主人公度过这漫长的夜晚,增添了几分温暖与慰藉。
接下来,“对影不成欢,泪迸觥船泻”两句,直接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与悲伤。在这样的夜晚,他只能与自己的影子相对,无法找到真正的欢乐,泪水如同断线的珠子,滴落在酒杯中,象征着无尽的哀愁与无奈。
最后,“一曲雨零铃,分付知音者”表达了主人公希望通过音乐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寻找那个能够理解自己心声的知音。这一句不仅展现了音乐的力量,也寄托了主人公对于心灵深处那份理解和共鸣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展现了诗人面对秋日洞庭湖畔的孤独与哀愁,以及对知音的渴望,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佩声曾到凤凰池,不尽胸中五色丝。
三黜本因元祐学,一飞合在中兴时。
忽惊地下修文去,太息门边问字谁。
犹想泉台有新作,郊原小雨欲催诗。
旧隐龙城在,书传喜可知。
还来避地客,已去弄兵儿。
瘴色休看镜,行期不问龟。
中秋一杯酒,定与故人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