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树春不起,繁条秋弥丛。
长镵入空谷,历历摧枯蓬。
形骸肖山鬼,趫捷轻狙公。
玄熊夕相避,猛虎昼不逢。
素履往无咎,险阻穷能通。
有时不归来,高卧山之东。
积薪拟待价,沽酒明月中。
桎梏轩冕者,终焉愧此翁。
偃树春不起,繁条秋弥丛。
长镵入空谷,历历摧枯蓬。
形骸肖山鬼,趫捷轻狙公。
玄熊夕相避,猛虎昼不逢。
素履往无咎,险阻穷能通。
有时不归来,高卧山之东。
积薪拟待价,沽酒明月中。
桎梏轩冕者,终焉愧此翁。
这首明代诗人张元凯的《杂咏十首(其二)樵父》描绘了一位隐逸山间的樵夫形象。首句“偃树春不起”写出了樵夫砍柴时选择在春天树木生长不旺的时候,以便于劳作;“繁条秋弥丛”则描述了他在秋天枝叶茂盛时,更加勤奋地砍伐。接下来,“长镵入空谷”展现了他深入山谷劳作的场景,而“历历摧枯蓬”则刻画出他挥动斧头,清除枯草的有力动作。
诗中“形骸肖山鬼,趫捷轻狙公”运用比喻,形容樵夫身形如山鬼般粗犷,动作敏捷如同狡猾的猕猴。他与猛兽相处,夜晚避开黑熊,白天也不惧怕猛虎,显示出他的勇敢和独立。“素履往无咎,险阻穷能通”表达了他无论面对何种艰难险阻都能从容应对,无畏前行。
“有时不归来,高卧山之东”描绘了樵夫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偶尔也会远离尘世,享受山林的宁静。“积薪拟待价,沽酒明月中”则写出他以砍柴为生,期待着有一天能用这些柴换取美酒,在明亮的月光下畅饮。最后两句“桎梏轩冕者,终焉愧此翁”暗含对那些身负官职束缚的人的讽刺,表达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他们虚伪生活的不屑。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塑造了一个坚韧、独立、自由的山间樵夫形象,寓言式地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世俗束缚的批判。